新加坡加强执法
2021年9月,新加坡执法人员在小贩中心推行了新的条例规定,对于用餐过程中不清理托盘和餐具的食客,执法人员将会予以劝告,然后再行开具罚单。在2022年1月,这个新规定还将扩展到咖啡店和食阁。

图源:网络
根据即将于6月实施的新的条例,首次违规用餐者不仅会收到口头提醒,而且还会收到书面警告;多次违规者将面临罚款或上诉。

图源:网络
当局表示,加强的执法措施旨在鼓励公众养成保持用餐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并防止那些无视规定不清理托盘和餐具的食客。
新规约束力强
自从新规实施以来,新加坡的用餐环境得到了改善,更多的食客也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图源:网络
新加坡管理大学最近发布的年度“公共环境卫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去年,高达95%的调查受访者在用餐完毕后主动归还托盘和餐具。这一数字比2021年增加了46%。

图源:网络
这个增幅在多大程度上是因刑罚奏效,或许很难说得准,不过调查揭露,78.4%的受访者声称,他们之所以会自行确保餐桌的整洁,是因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并非为了避免被罚款。
调查结果给了另一个方向
神奇的是,踏出咖啡店和小贩中心后,国人对于保持其他公共场所干净的社会责任感,似乎就没那么强烈了。

图源:网络
被问及“为何新加坡环境如此干净?”时,多达九成的受访者将其归功于清洁服务的效率,意味着他们没有把个人责任视为关键因素。

图源:网络
调查结果难免令人有这样的联想和解读:
如果当局实施罚款、或加大力度取缔违例者,新加坡人就“感到”有责任保持环境整洁;反之就变得“事不关己”,认为应该靠当局或聘请更多清洁工来解决问题。
约60%的公众认为保持公厕清洁是个人责任
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在一篇评论中探讨了新加坡应对环境清洁问题的策略,认为当局应该采取“萝卜加大棒”的方案。

图源:网络
他认为,自从当局实施“不归还餐具会罚款”的新条例以来,当地的用餐环境已经明显改善。

图源:网络
“换言之,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了萝卜方法,我们决定必须改用大棒方法,这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餐桌更干净了,公共卫生更理想了。”
袁国栋还在评论中引用了另一个例子,即新加坡公共厕所的清洁度。他认为,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保持公厕的清洁究竟是谁的责任?

图源:网络
他认为,自从当局实施“不归还餐具会罚款”的新条例以来,当地的用餐环境已经明显改善。
保持环境卫生,全靠钞能力
他说:“这也印证了新加坡也能有干净的公厕,但前提必须出动钞能力(financial component)。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求咖啡店和小贩中心业者改善潮湿和发臭的公厕,解决方法就是提升这些场所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

图源:网络
在保持公厕清洁方面,公众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或许在‘萝卜’和‘大棒’的应对方法双管齐下时,新加坡公厕更清洁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

图源:网络
“确保新加坡公共环境一尘不染需花费多少钱”,文内有一个数字相当吸引眼球:
新加坡一年花在清洁公共环境上的费用至少1.2亿新元。

图源:网络
虽说在属于必要服务的清洁领域制造工作机会也很重要,但过度依赖清洁工也不是长远之计。

图源:网络
公共卫生理事会主席爱德华·迪西瓦当年接受BBC采访时如是说:
“如果能灌输和培养良好习惯,让公众不会随地乱丢垃圾,那用来聘请清洁工的数百万元预算,就可以腾出来更好地用在健康和教育方面。”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