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強執法
2021年9月,新加坡執法人員在小販中心推行了新的條例規定,對於用餐過程中不清理托盤和餐具的食客,執法人員將會予以勸告,然後再行開具罰單。在2022年1月,這個新規定還將擴展到咖啡店和食閣。

圖源:網絡
根據即將於6月實施的新的條例,首次違規用餐者不僅會收到口頭提醒,而且還會收到書面警告;多次違規者將面臨罰款或上訴。

圖源:網絡
當局表示,加強的執法措施旨在鼓勵公眾養成保持用餐環境衛生的好習慣,並防止那些無視規定不清理托盤和餐具的食客。
新規約束力強
自從新規實施以來,新加坡的用餐環境得到了改善,更多的食客也改變了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圖源:網絡
新加坡管理大學最近發布的年度「公共環境衛生滿意度調查」顯示,在去年,高達95%的調查受訪者在用餐完畢後主動歸還托盤和餐具。這一數字比2021年增加了46%。

圖源:網絡
這個增幅在多大程度上是因刑罰奏效,或許很難說得准,不過調查揭露,78.4%的受訪者聲稱,他們之所以會自行確保餐桌的整潔,是因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社會責任,並非為了避免被罰款。
調查結果給了另一個方向
神奇的是,踏出咖啡店和小販中心後,國人對於保持其他公共場所乾淨的社會責任感,似乎就沒那麼強烈了。

圖源:網絡
被問及「為何新加坡環境如此乾淨?」時,多達九成的受訪者將其歸功於清潔服務的效率,意味著他們沒有把個人責任視為關鍵因素。

圖源:網絡
調查結果難免令人有這樣的聯想和解讀:
如果當局實施罰款、或加大力度取締違例者,新加坡人就「感到」有責任保持環境整潔;反之就變得「事不關己」,認為應該靠當局或聘請更多清潔工來解決問題。
約60%的公眾認為保持公廁清潔是個人責任
新加坡行善運動總幹事袁國棟博士在一篇評論中探討了新加坡應對環境清潔問題的策略,認為當局應該采取「蘿蔔加大棒」的方案。

圖源:網絡
他認為,自從當局實施「不歸還餐具會罰款」的新條例以來,當地的用餐環境已經明顯改善。

圖源:網絡
「換言之,由於多年來一直採用了蘿蔔方法,我們決定必須改用大棒方法,這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餐桌更乾淨了,公共衛生更理想了。」
袁國棟還在評論中引用了另一個例子,即新加坡公共廁所的清潔度。他認為,這是一個核心問題,即保持公廁的清潔究竟是誰的責任?

圖源:網絡
他認為,自從當局實施「不歸還餐具會罰款」的新條例以來,當地的用餐環境已經明顯改善。
保持環境衛生,全靠鈔能力
他說:「這也印證了新加坡也能有乾淨的公廁,但前提必須出動鈔能力(financial component)。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求咖啡店和小販中心業者改善潮濕和發臭的公廁,解決方法就是提升這些場所的商業價值和可行性。」

圖源:網絡
在保持公廁清潔方面,公眾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或許在『蘿蔔』和『大棒』的應對方法雙管齊下時,新加坡公廁更清潔就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了。」

圖源:網絡
「確保新加坡公共環境一塵不染需花費多少錢」,文內有一個數字相當吸引眼球:
新加坡一年花在清潔公共環境上的費用至少1.2億新元。

圖源:網絡
雖說在屬於必要服務的清潔領域製造工作機會也很重要,但過度依賴清潔工也不是長遠之計。

圖源:網絡
公共衛生理事會主席愛德華·迪西瓦當年接受BBC採訪時如是說:
「如果能灌輸和培養良好習慣,讓公眾不會隨地亂丟垃圾,那用來聘請清潔工的數百萬元預算,就可以騰出來更好地用在健康和教育方面。」

圖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