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时和郁达夫一起称作小电船逃亡的金丁则否认了潘受的回忆。87 金丁回忆,1940年2月4日清晨一起乘船离开新加坡的有19人,包括胡愈之、郁达夫、邵宗汉、张楚琨、蔡复生、王纪元、王任叔夫妇、陈仲达夫妇、高云览夫妇、刘道南夫妇、以及金丁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而小电船是张楚琨设法租到的;88 写这段回忆时,金丁还特地同张楚琨核对了这个问题。89 张楚琨则回忆:这艘破旧的摩托舢板, 是“我和刘武丹(康迪动员总会劳工部副主任)接洽好的”,一起乘坐的有28人。90 胡愈之则回忆, “小船是刘武丹先生预先设法雇定,留给文化界撤退用的。”91
又,当年一起乘船逃难的人达到二十余人,并非潘受提到的小电船所能容纳;92此外,这些重要人物,既然准备离开新加坡避祸,理当有所准备,不可能在临行前尚无着落。这样看来, 潘受的回忆似乎有误。
平社
平社于1940年成立,创办人为林庆年、林谋盛、卓经端、李泽仑等, 地址在尼律广东会馆三楼。93 平社是新加坡本地成立的京剧社,为了扩大影响,特意照搬了上海平社的名字。不过,本地票友在此之前已经有为抗战义演之举。郁达夫爱好戏剧,所以经常参与平社活动。郁飞回忆:当地票友组成平社,“他也是赞助人。平社有演出他必定到场。”94
1941年3月2日,郁达夫 当选为“平剧研究社”理事,6日出席“平剧研究社”理事会议,商量成立平社纪念大会;95 同年10月15日, 参加平社理事会会议,讨论11月将举行的援英义演方案和参加柔佛“平社”成立义演事项。96 平社依然存在,只是实力和影响大不如前,目前的地址在史密斯街 (图22)。
郁达夫到过的其他地方还包括中华总商会、居士林、维多利亚剧院、华侨中学、爱同学校、中兴俱乐部等等。1939年7月1日,他受邀出席李俊承在佛教居士林欢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的斋宴。97 他也在维多利亚剧院观看过王莹的演出。另外,他还给义安女校、树人学校、培群学校、民众义校写过校歌。98树人学校似乎无存;民众义校估计是日军南下前后创办的短期训练学校,也已无存。义安女校早已辗转成为义安小学;培群学校依然存在,但估计知道郁达夫为此二校写过校歌的人应该寥寥无几了。

图22 平社
彼窠书店署星州
巧得很,新加坡最近出版了一本书,《致读者 :新加坡书店故事1881-2016》,其中就提到了郁达夫为星洲书店题写牌匾的事。星洲书店位于大坡大马路(桥南路)187号。 1939年1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刚到新加坡不到一个月的郁达夫,嗜书如命,来到了星洲书店。书店创始人之一,游杏南热情地接待了他。郁达夫选了一些书,却发现现金不够,于是请游杏南为他先留着这些书。游杏南却让郁达夫先把书拿走,下次来时再付款,以免放在店里被别的读者买走了。 第二天,郁达夫便前来付款,而且还留下一笔钱,作为以后买书之用。这样,郁达夫便成为星洲书店的常客,和游杏南也成为朋友。以后游杏南便恳请郁达夫写个书店招牌,这为郁达夫和南洋的不解之缘又添了一笔重彩。99
郁达夫在新加坡只有三年多时光,但其才华、能力和贡献举世皆知,在本地华社声名显赫,其事迹在战后一直流传。 1958年,南来词人赵尊岳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任教,与郁达夫当年同事朋友傅无闷、冯列山、李西浪、胡迈 有交往唱和。100 他发现新加坡留存的郁达夫手迹依然不少,包括郁达夫给星州书店题写的招牌“星州书店”高悬市上,颇有所感。他说:“日军南袭时,郁达夫方留星洲,旋去印尼被祸。在星洲多有文酒之会,尝因人请作,榜书其星州书店招额,迄今犹悬闹市。”诗云:“触目警心过市楼,彼窠书店署星州。黄公垆畔犹能记,牢落诗人酒一瓯。”101 物是人非,岂不怆然?
后记:本文承蒙杭州文史协会同仁鼓励,写作期间又蒙新加坡文史前辈杜南发先生指导帮助,不胜感激,特此致谢。
1 以此论之,李先生生前是民国辈分最高之人。
2 郁达夫,《郁达夫诗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222页。
3图片下载自 http://www.sgwritings.com/320/viewspace_3603.html。丹戎巴葛火车站是当年从新加坡乘火车去马来西亚的始发站,几年前已经停止使用。
4 《郁达夫诗全编》,226页。
5 《郁达夫诗全编》,228页。 诗末注明为1939年2月7日。
6 《郁达夫诗全编》,223页。
7 《郁达夫诗全编》,223页, 注解1。
8 潘受,《潘受诗集》,再版,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2004,15页。 潘受(1911—1999),原名潘国渠,字虚之,福建南安人, 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初任《叻报》编辑,1934年起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曾任道南学校校长6年(1935-1940)。1930年代,他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主任秘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辗转到陪都重庆。1949年再返新加坡,1953年参加筹办南洋大学,任南大执行委员会委员。1955年南大校长林语堂离校,受任大学秘书长,渡过一段没有校长主持校务的最艰苦的四年,直至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才辞去职务。1958年,潘受被英国殖民政府褫夺公民权,成为没有国籍的人。新加坡独立后,潘几次申请公民,都被当局刁难,直到1983年经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积极争取,才于1983年4月恢复公民身份,以后积极参与本地文艺活动,重新恢复和大陆文艺界的往来,被新加坡尊为国宝。1999年潘受逝世,其骨灰移灵至澳洲柏斯。
9 杜南发致笔者电子邮件,2017年5月19日。
10 郁云,《郁达夫传》,台北:兰亭书店,1986,174页。
11 《郁达夫诗全,编》,242页。
12 同上。
13 郁飞,“郁达夫的星洲三年”,《回忆郁达夫》,陈子善、王自立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54页。
14 黄葆芳,“回忆达夫先生二三事”,《回忆郁达夫》,529页。黄葆芳 (1912-1989),新加坡华人画家、作家。原籍福建福安,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校任教,故和刘海粟有师生同事之谊,期间还得到王个簃等名家教诲,成为吴昌硕的再传弟子;1938年移居新加坡,在当地美术界享有盛誉,历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副、正会长。
15 王润华,“走出郁达夫传奇的人物”,《郁达夫卷》,王润华编,台北: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4, 57-58页。
16 王映霞,《我与郁达夫》,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112页。两人离婚,王映霞回忆是1940年3月正式签名同意;见王映霞, 112页。
17 郁飞,462-463页。
18 《郁达夫诗全编》,235。
19 姚楠,“缅怀郁达夫”,《星云椰雨集》,新加坡: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1984, 23页。
20 姚梦桐,24页。
21 胡迈,“达夫漫忆”,《回忆郁达夫》,490页;乔冠华,“谈达夫先生与我的合影”,《回忆郁达夫》,494-495页。
22 姚梦桐,26页。
23 王润华,“郁达夫在新加坡与马来亚”,《郁达夫卷》,王润华编,台北: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4,4页。
24 姚梦桐, 《郁达夫旅新生活与作品研究》,新加坡:新加坡新社,1987, 17页。
25 郁飞,455-456页。
26 郁云,《我的父亲郁达夫》, 台北:兰亭书店,1986,165页。
27 柯木林,“郁达夫故居在哪里?”, 《联合早报》, 2016年12月26日。
28 许云樵(遗作),“中峇鲁区今昔”,《南洋学报》,第三十八卷第一、二期 (1983年6月),86页。
29 许云樵(遗作),“中峇鲁区今昔”, 86页。
30 郁飞,455页。
31 陈子善,“郁达夫译《瞬息京华》”,《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北京:中华书局,2013,88页。
32 姚梦桐, “画家徐君濂”,《新加坡战前华人美术史论集》,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1992 , 197页。
33 《郁达夫诗全编》,256页。
34 郁飞,462页。
35 以上摘录自李传玺,“时隔62年的寄还”,《人民政协报》2014-03-20期05版。感谢杜南发先生提供这个线索。
36 1942年初日军占领新加坡等地,姚楠已经回到重庆,鉴于形势,他联合回到重庆的会员张礼千、朱杰勤那南洋学会迁到重庆;1946年上半年,张礼千趁回到新加坡的机会,又把南洋学会迁回新加坡。见姚楠,“南洋学会的变迁”,《星云椰雨集》,56-61页。南洋学会目前依然存在。
37 许云樵,87页。
38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39 胡迈,“达夫漫忆”,《回忆郁达夫》,488。胡浪漫,原名浪桂,字迈。华侨,汀州永定人。 1930年代远渡南洋,历任马来西亚《星槟日报》、新加坡《星洲日报》、《总汇报》总编,1949年因为文言论激进,不容于当局,乃辞职从商;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长期担任新加坡永定会馆会长;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以及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等。他大约是上海“八一三”后到南洋宣传抗日。1940年任光回国,不久随叶挺从重庆到新四军,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40 胡迈, 同上。
41 胡迈,同上。
42 胡迈, 491页。
43 《郁达夫诗全编》,271页。
44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45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46 李志贤 编著, 《醉花林俱乐部:流金岁月一六六周年暨新会所开幕双庆纪念特辑》,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68页。
47 《郁达夫诗全编》, 247页。此诗发表于12月11日。
48 李志贤 编著, 《醉花林俱乐部:流金岁月一六六周年暨新会所开幕双庆纪念特辑》,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68页。
49 陈成宝出生马来西亚在霹雳州,五岁随姐姐来到新加坡;姐夫即新加坡富豪佘有进。中峇鲁有成保路(Seng Poh Road)和成保巷(Seng Poh Lane ), 都是以他命名。
50 李伟南(1880 - 1964),澄海人, 1897 年便随父亲下南洋讨生活,原本目不识丁的他,凭著勤奋和毅力,学会了读书写字。初期任职于孔明斋、森峰栈等民信/汇兑局;后来据说参与成立了“再和成伟记信局”;之后在著名的四海通银行工作,并出任该银行总经理多年; 1929 年出任第 17 届中华总商会会长,随着也出任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等潮人社团的主席、副主席之职、以及广东会馆首任会长, 并参与创办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便是以他命名。陈振贤 (1894-1976),潮安人,毕业于汕头普益社英文商业学校,早年参加同盟会,1926年南下新加坡;1936年出任四海通银行司理,1937至1942年连任潮州八邑会馆正副总理、义安公司正副总理,193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并发起星华筹赈大会,为抗日救国尽力匪小。他历任广东会馆财政、南侨筹赈会常委、义安女校主任、醉花林俱乐部总理、以及端蒙、树人学校董事等公职。
51 吴继岳,“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爱国诗人郁达夫先生”,《回忆郁达夫》,517页。
52 吴继岳,518页。
53 徐君濂,“郁达夫先生在星洲杂忆”,《回忆郁达夫》,481页。
54 徐君濂,481-482页。
55 石蕴真,“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的几件事”,《回忆郁达夫》,505页。
56 石蕴真,506页。
57 郁飞,461页。
58 《郁达夫诗全编》,244页。
59 《郁达夫诗全编》,244-245页。
60 林谋盛 (1909-1944),福建省南安人,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林路之子。 16 岁前往新加坡与其父团聚,入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后又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1929 年,其父病 逝,他成为业产继承人,涉足商界,首先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不到 10 年时间,事业发达,被选为新加坡建筑业公会会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主任,成为新加坡华侨的一个杰出的青年领袖人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谋盛积极参与发动侨界抵制日货,筹集赈款,支援祖国抗日;1941 年 12 月日寇南侵,林谋盛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委兼劳动服务团主任,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曾与日寇进行四昼夜激战。 新加坡沦陷后,林谋盛被抄家,家属八人被捕。他在沦陷前夕,与庄惠泉等人奉命撤离新加坡,经印尼巴东乘澳洲巡洋舰赴锡兰,然后辗转到印度飞往战时陪都重庆,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及福建省临时参议员。1942 年 6 月,林谋盛奉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将流落在那里的 2000 多名华人海员组织为“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他与庄惠泉分任正副队长,主持海员训练工作。1943 年,中英政府准备收复马来亚,林谋盛奉命与英军联络,组织中英联合军团东南亚华人地下抗日军即 136 部队,被授上校军衔;同年 10 月潜入马来亚,在敌后开展工作。1944 年 5月 27 日,林谋盛不幸被捕, 6 月 29 日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1946 年 1月,国民政府追认林谋盛为陆军少将,下令褒扬。英军以军礼安葬其遗骸于麦里芝蓄水池上,署碑“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