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新加坡有被忽略的历史:1963年8月在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之前,李光耀单方面宣布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获得自由解放。1963年,新加坡作为独立的国家存在了15天。
1965年新马分立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新加坡个别高层秘密完成的。与其说新加坡是被逐出马来联邦,不如说是双方自愿分开的。
下文是从我旅行的角度简述历史。
中国古书上的淡马锡就是新加坡。曾先后属于室利佛逝王朝、柔佛帝国、荷兰、英国。
在新加坡旅行可以看到莱佛士酒店、莱佛士广场、莱佛士塑像......
近代新加坡创始人——斯丹福. 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塑像

史丹福. 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1819年斯丹福. 莱佛士爵士首次抵达新加坡,强烈的使命感鼓舞着史丹福. 莱佛士,他把新加坡从荷兰人的控制下摆脱出来,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新加坡非常幸运,不仅拥有史丹福. 莱佛士,也拥有杰出的管理者威廉. 法夸尔和约翰. 克劳弗德。在短时间内,就将一片海盗出没的新加坡改造成为欣欣向荣、安全而富足的生息之地。
斯丹福. 莱佛士爵士肖像 (24年9月摄于国家博物馆)

斯丹福. 莱佛士满意地说:“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活力;在这个世界上你很难找出一个地方比这里前景更光明,现状更令人满意的。”
在国家博物馆没有看到另两位新加坡的开拓者威廉. 法夸尔和约翰. 克劳弗德的肖像。人们似乎把这两位对新加坡的贡献都归给斯丹福. 莱佛士,历史唯独记住了史丹福. 莱佛士爵士。
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1824年,东印度公司购买了整座岛屿,英国对新加坡的合法主权得到承认。
在坎宁堡看到了莱佛士的房子。
坎宁堡

上图左上是莱佛士的房子,有说明显示原房子是木制的,这座红顶一层房屋应该是在原址上后盖的。
1858年坎宁首任印度总督,为英国在印度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坎宁堡是以英国驻印度总督坎宁的名字命名的。因为在新加坡修建这座堡垒的时候,坎宁任印度总督。
19世纪中叶的新加坡市中心

这幅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油画描绘了新加坡社会生活中心的巴东。它给人的印象是新加坡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多元文化社会。然而,欧洲人骑马或坐马车,亚洲人要么站着,要么坐着,这说明欧洲人在该定居点拥有权威。该画作者是十九世纪中叶新加坡政府的测量师汤姆森,他的画作成为当时的重要记录。
二十世纪初的新加坡

从这张国家博物馆的照片看出,新加坡人沿小河住着简陋的吊脚楼,有女人在河边洗衣,小河里游着鸭子......
新加坡在英国殖民地时期,高级管理权只掌握在特定的一小群人中,仅限于父母双方都为纯正欧洲血统的,生而为大英臣民的人。
新加坡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移民

这张国家博物馆的照片是中国人用牛车拉运的情景,1880年至1930年,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很多都是干苦力,有的用牛车拉运来挣得微薄的收入。
1900年至1907年,孙中山多次来到新加坡,大多数时间是住在晚晴园。
在新加坡的晚晴园,看到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和在夏威夷檀香山机场花园里的一模一样。请看照片:
孙中山先生坐像,2024年9月摄于晚晴园

关于新加坡晚晴园,上篇游记在充满悖论的新加坡旅行有提到。是孙中山先生来新加坡多次居住的地方,曾是同盟会南洋支部总机关。
由于拍摄角度不同,需要放大看这两张照片,可以得出塑像是完全一样的结论。
孙中山先生坐像,2024年4月摄于檀香山机场

虽然两座塑像的材质和基座不同,但孙先生塑像是相同的。这座塑像在游记从夏威夷到东京——鸡蛋花的出入境之旅有记述。
这两座相同的塑像,让我想到了新加坡与夏威夷截然不同的命运。
新加坡原本不是一个国家,却能够独立。夏威夷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却不得不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昭南——南方之光
(1942——1945)
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袭击珍珠港,12月8日轰炸新加坡,不到70天,英军投降,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占领后,日本把新加坡改名为昭南,意为南方之光。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新加坡的至暗时期:根本不能安全自由地发表言论,四邻相疑,人心惶惶,告密和私刑横行......华人的处境尤其悲惨。
在滨海湾看到一座中华民国风格的建筑:一座八角形纪念塔,这是为抗日英雄林谋盛而建立的。
林谋盛纪念塔

林谋盛(1909-1944),出生在福建。曾任新加坡建筑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等。抗日被俘后受尽折磨,坚贞不屈,被杀害时年仅35岁。
纪念塔有四只守护狮子。它还包括英文、中文、马来文(爪哇文)和泰米尔文的铭文。这也是新加坡唯一纪念抗日英雄的个人纪念塔。纪念塔于1954年揭幕。
成立人民行动党
1945年9月英国的军舰回来了,新加坡人民真心诚意地欢迎英国政府的回归。但是旧日那种对英国保护能力的无条件信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1942年英国的战败,摧毁了西方优越和不可战胜的形象,新加坡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马来亚民主同盟、马来亚联盟、马来亚联邦、新加坡工党等纷纷成立。
人民行动党也应运而生,1954年10月该党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宣布成立。由李光耀任秘书长,杜进才任主席。这次成立大会聚集了1500多人。
维多利亚音乐厅内外

现在的维多利亚音乐厅就是之前的维多利亚剧院和维多利亚纪念堂。参观那天,恰好里面要举办2024年新加坡文学奖宣布大会。很多参会者在留影拍照(见上图右中)。
在维多利亚音乐厅。我没有看到任何标志,说明人民行动党是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宣布成立的。
新马分立
1959年的国语课

这张国家美术馆的油画,黑板上写着马来语,说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来语被定为国家语言。在1959年,新加坡获得内务自治。
1963年新加坡作为马来西亚联邦的组成部分赢得独立。在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之前,李光耀单方面宣布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获得自由解放。也就是说新加坡在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之前,新加坡忽然拥有过独立的日子。
加入联邦之后,李光耀希望把新加坡建设成为“马来西亚的纽约,一个丰裕而公平社会的工业基地”。
新加坡不愿意放弃自由港的地位,在捍卫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与吉隆坡方面的裂痕无法修复。李光耀被称为“马来西亚和马来亚历史上最搅局的因素”,认为只要李光耀还是总理,合作就不可能实现。
吉隆坡高层内阁成员的看法是:“为了防止身体其余部分也腐坏”,要把新加坡切除出去。新马分立似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吴庆瑞和李光耀确信唯有完全摆脱吉隆坡的控制,新加坡的经济才能繁荣发展。
在新加坡,只有一小群人知晓这个计划。数月来,唇枪舌剑的互相辱骂在公众的注视下持续上演,但有关新马分立的实际安排却仅有一小群人秘密进行着。不仅公务员和政府秘书们完全不知情,就连人民行动党内阁中的一些高级官员也被蒙在鼓里。新马分立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是秘密完成的。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在媒体见面会上,李光耀一度泣不成声,这位新加坡总理感觉辜负了马来西亚团结公会。
崭新的国家
新加坡是在一片穆斯林海洋中的一个主要由华人居住的岛屿,感到极为脆弱。
1965年年底,新加坡邀请了一个以色列代表团前来,还任命以色列的顾问负责训练新加坡的军队,这些顾问一直在新加坡待到1974年4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5年,最后一批英国海军部队和直升机离开;次年初,最后一批英国陆军离开。到1976年3月底,英国从新加坡的撤军已经全部完成。殖民时代的最后一点遗存就此消散。
新加坡工人

这张国家博物馆的照片是新加坡人民在独立后的工作场景。
这个新生的国家充满活力,人人努力工作,经济腾飞,在国际上发挥了高于其国力允许范围的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了福利国家的种种弊端,新加坡不仅辅以人道主义和公民个人福祉的关怀,还选择提倡忠孝美德、社会规范、自强自立、私人慈善和家庭的力量。
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选择求同存异、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
居者有其屋

照片为1967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为兴建的组屋举行抽签仪式。
计划生育
由于人口出生率过高,人民行动党承诺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大众失业率的承诺很难实现。新加坡家庭计划与人口委员会成立。
1972年,“一家只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得以推广。这项政策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1987年,副总理吴作栋正式宣布,废除两个孩子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一揽子激励政策。
新加坡的两个孩子政策实行了15年,他们废除这项政策时,正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
顺利进行权力交接
新加坡的总统不具有行政职能,总理和内阁掌握权力。1990年,李光耀总理把职位交给吴作栋;2004年,吴作栋卸任,李显龙接任总理;2024年,黄循财就任新加坡第四任总理。
新加坡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国家:没有什么资源,却生活富足;没有什么土地,却寺庙、教堂林立;实行威权主义,却是宪政民主体制......
在穆斯林国家包围中的新加坡,曾被称为新加坡的以色列。周围国家因新加坡使用以色列的军事顾问而不满。为了区域团结和稳固的友谊,新加坡不再使用以色列军事顾问。包围在穆斯林的海洋中,新加坡与周边国家和睦友好、互惠互利,与同样是穆斯林包围的以色列形成极大的反差。
备注:参考书目《新加坡史》,作者:康斯坦丝. 玛丽. 藤布尔(C.M.Turnbull)英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