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改革"来说,"开放"的成效也更为显著。这之后,中国引进了许多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直接与世界顶尖知识接轨,这缩短了其中的过程与时间,如探索、创新等,减少了波折与困难,使中国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捷径,节省了很大的成本。
加上伴随着招商引资,中国也引进了国外市场体制,企业制度与文化,这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借鉴优秀的商业模式。

开放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生活,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沿海一带的经济体制逐步趋于稳定后,再将他率先发展的过程作为示范,复制下一个成功,从而带动全国改革与促进现代化发展。因此,可以说"开放"就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突破。
中国的体制改革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这是一条未知的道路。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观望之中,一旦经济体制成功,这种模式就会给他国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中国也将会引领世界潮流。
然而在当前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方面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充分发挥市场资源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是对于政府职能的及时调整,主要将以往"以GDP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中新发展现状与未来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人物邓公,李光耀一直十分尊重。他不仅曾经为邓公公开辩护,还在邓公首次访问新加坡时亲自带队迎接,这种态度转变其实也包含着新加坡对于中国发展的信心。
而李光耀和邓公在主推经济主力开放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共同点,还因此多次被媒体拿来比较。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

在1990年10月,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或许是由来已久的渊源,也或许是达成了某些共识,总之两国开始建立起了邦交。
纵观新加坡的种种表现来看,会发现改革开放前后他们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我国强盛与否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是中国的崛起决定了两国的关系,这也是一场双方都互利共赢的合作。

自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在中国建立以来的几十年间,新加坡仅2007年出口的货物总额就为400多亿,贸易发展势头迅猛。此后经济复苏,出口量也相应增加了。
由此可见,对新加坡来说与中国和平友好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为新加坡的经济创造了一定的效益,贸易的自由化也会不可避免带动一些转移效应,创造了对区内成员国产品的更多需求,为带动产品出口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新贸易的建立合作从长远角度来看,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中国对新加坡来说是第6大贸易伙伴,在结构方面,我国在货物贸易上显然更为突出,在服务业上虽然落后、但也有着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优势。
而新加坡作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尽管它的资本、技术与人才力量非常强大,却依然存在着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匮乏劣势。
因此,在中新贸易区建成后,市场的统一、扩大使两方都拥有了更多的机会,GDP值也在不断增加。

中新合作以来,中国对新加坡90%以上产品实行了零关税,这使贸易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也提高了它相较同类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例如新加坡的机电、矿产、化工产品等。而新加坡也取消了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品的全部关税,使得中国在新加坡市场提高了竞争力。
在旅游业方面,中国旅客在新加坡消费额在八年前就将近20亿,这是一笔可观的收益。但我国旅游业的需求也同样强大,然而外国游客较少,因此中新双方在旅游业的合作能促进共同增长,最大程度的改善发展不均的问题。

中国毕竟拥有着将近14亿的人口,对新加坡来说,这巨大的市场充满着诱惑。截至2010年底,新加坡各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高达3590亿新元,只对中国就达到680亿新元。
这一举措推动了双方在经济方面更深的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改变,随着人民币的流通,它也逐渐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他国自然不能再用以往的态度去面对,而中国也逐渐在赶上美国,那李光耀的预言在未来是否真能成真呢?
从中国自发展以来的种种表现看,这是一个大的跨越,不仅新加坡需要学会适应,我们自身也更应该及时调整心态,去迎接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