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改革"來說,"開放"的成效也更為顯著。這之後,中國引進了許多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經驗,直接與世界頂尖知識接軌,這縮短了其中的過程與時間,如探索、創新等,減少了波折與困難,使中國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捷徑,節省了很大的成本。
加上伴隨著招商引資,中國也引進了國外市場體制,企業制度與文化,這就相當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借鑑優秀的商業模式。

開放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生活,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沿海一帶的經濟體制逐步趨於穩定後,再將他率先發展的過程作為示範,複製下一個成功,從而帶動全國改革與促進現代化發展。因此,可以說"開放"就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突破。
中國的體制改革將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創新與完善。這是一條未知的道路。目前多數發展中國家還處在觀望之中,一旦經濟體製成功,這種模式就會給他國帶來重要的借鑑意義,而中國也將會引領世界潮流。
然而在當前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一方面是繼續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快與世界接軌的步伐、充分發揮市場資源活力,推動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是對於政府職能的及時調整,主要將以往"以GDP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

中新發展現狀與未來
對於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人物鄧公,李光耀一直十分尊重。他不僅曾經為鄧公公開辯護,還在鄧公首次訪問新加坡時親自帶隊迎接,這種態度轉變其實也包含著新加坡對於中國發展的信心。
而李光耀和鄧公在主推經濟主力開放上,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共同點,還因此多次被媒體拿來比較。但二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因為新加坡的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

在1990年10月,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或許是由來已久的淵源,也或許是達成了某些共識,總之兩國開始建立起了邦交。
縱觀新加坡的種種表現來看,會發現改革開放前後他們的態度有一個明顯的轉變,而這種轉變與我國強盛與否息息相關。總而言之,是中國的崛起決定了兩國的關係,這也是一場雙方都互利共贏的合作。

自新加坡自由貿易區在中國建立以來的幾十年間,新加坡僅2007年出口的貨物總額就為400多億,貿易發展勢頭迅猛。此後經濟復甦,出口量也相應增加了。
由此可見,對新加坡來說與中國和平友好發展、建立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明智的決定,這為新加坡的經濟創造了一定的效益,貿易的自由化也會不可避免帶動一些轉移效應,創造了對區內成員國產品的更多需求,為帶動產品出口產生了積極作用。

中新貿易的建立合作從長遠角度來看,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中國對新加坡來說是第6大貿易夥伴,在結構方面,我國在貨物貿易上顯然更為突出,在服務業上雖然落後、但也有著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優勢。
而新加坡作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儘管它的資本、技術與人才力量非常強大,卻依然存在著自然資源與勞動力匱乏劣勢。
因此,在中新貿易區建成後,市場的統一、擴大使兩方都擁有了更多的機會,GDP值也在不斷增加。

中新合作以來,中國對新加坡90%以上產品實行了零關稅,這使貿易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提高了它相較同類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例如新加坡的機電、礦產、化工產品等。而新加坡也取消了中國大部分進口商品的全部關稅,使得中國在新加坡市場提高了競爭力。
在旅遊業方面,中國旅客在新加坡消費額在八年前就將近20億,這是一筆可觀的收益。但我國旅遊業的需求也同樣強大,然而外國遊客較少,因此中新雙方在旅遊業的合作能促進共同增長,最大程度的改善發展不均的問題。

中國畢竟擁有著將近14億的人口,對新加坡來說,這巨大的市場充滿著誘惑。截至2010年底,新加坡各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高達3590億新元,只對中國就達到680億新元。
這一舉措推動了雙方在經濟方面更深的合作,大大促進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日益改變,隨著人民幣的流通,它也逐漸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他國自然不能再用以往的態度去面對,而中國也逐漸在趕上美國,那李光耀的預言在未來是否真能成真呢?
從中國自發展以來的種種表現看,這是一個大的跨越,不僅新加坡需要學會適應,我們自身也更應該及時調整心態,去迎接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