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际科技投资新加坡办公室启用暨“动荡时代的全球科技投资布局”论坛圆满落幕。


活动安排
天际科技投资创始人张倩女士在会上全面介绍天际科技投资并发表主题为“硬科技双币基金管理人的全球投资战略”的演讲,希望落子新加坡能够借助其全球科技重要节点的地位,不断助力全球华人科技创始人和投资人把握新一代的AI浪潮享受科技红利。
同时邀请了天际科技投资的AI产业顾问胡郁博士,胡郁博士作为嘉宾带来“生成式大模型背景下的商业生态系统范式转移及应对”的分享,深入浅出的梳理AI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并以商业生态系统作为切入点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探讨初创企业在该背景下的机会与未来。
最后,以“科技企业的全球布局”圆桌讨论为结尾。胡郁博士与来自新加坡企业INNOWAVE TECH的徐劲松先生的观点输出为此次精彩的思想碰撞画上圆满的句号。
以下为论坛的精华分享:
硬科技双币基金管理人的全球投资战略
-----天际创始人张倩
张倩女士表示新加坡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之下,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动荡时代的全球科技投资布局的重要节点。
在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的历史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看到在新加坡有来自美国的企业家,希望把美国的一些领先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东南亚或者亚洲,把先进的技术能够在亚洲商业化和本土化。也有很多中国成功的企业家来到新加坡,希望能够用一些技术能够参与并引领世界的科技变革。因此天际资本作为全球华人的企业家的资本赋能者,希望能够以新加坡为桥梁,重点连接中美科技和商业的结构性机会。
至今年以来,天际在硅谷、中国累计拜访了近 100 个 AI 相关的项目,并有已立项三个与新加坡有关的项目,这也代表着我们天际希望用新加坡来赋能全球的华人科技创始人的决心。
近年出现很多超预期的情况,今年宏观环境处于承压之中,全球各个经济体的宏观指标出现很大的波动,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尽然,我们还是能在AI行业看到机遇,比如说 S&P500,今年获得了85%的绝对收益。因此作为VC管理资金的GP,我们一直在关注如何能够在宏观危机当中把握更好的机遇,也是我们的企业家创业者重点的思考问题。

以史为鉴:宏观环境与IT行业
以史为鉴,遇到现实危机时回顾历史是明智之举,短期内难以洞察许多事物的本质,但如果拉长时间跨度至50-100年来看,就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发现现在的宏观环境与上世纪70年代极为相似,1970年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时至今日,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石油和能源价格飙升,各国经济持续下行。同时,70年代的利率和通胀水平都处于高位,正值此时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
对照今天,业内普遍认为新一代AGI时代是大概率会到来,其影响力堪比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信息技术的爆发。上世纪60年代芯片技术的发明推动硬件创新,继而催生软件业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才在过去50年的积累和近20年的高速成长中进入当下阶段。

进而分析世界市值前十强公司的演变能发现科技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从1917年仅一家到2023年前五名全部为科技公司,充分印证科技企业的创新速度。在时代快速变迁中,科技创新更易突破宏观周期限制。
这也符合天际的投资逻辑:穿越周期,坚定不移的投资科技。
天际来到新加坡是希望帮助新加坡的创业者、投资人更好的能够找出有潜力的代表下一代的科技企业,并在能够投得进去的同时获得可观回报。
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全球科技领域存在三个重大机遇:
1、中国科技供应链全球化和半导体产业再全球化带来机会。全球供应链分成中国供应链和非中国供应链两部分。中国企业家携技术和知识推动供应链全球化,在非中国地区复制中国模式带来许多机会。同时,半导体产业也开始再全球化。
2、华人企业家推动全球产业进步。顶尖企业家是全球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华人企业家正在快速推动全球产业进步,其中分三波:第一波是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第二波是硅谷新一代华人创业者;第三波是有国内创业经验的华人再次创业。这为全球带来巨大价值和快速技术商业化机会。
3、AI应用快速爆发。AI底层创新源自硅谷,但应用爆发在全球。所有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应采取“All in AI”的状态,利用AI工具赋能传统行业,以抓住AI时代机遇。
天际资本的打法和布局

投资最重要的是经验以及真正的价值创造,天际团队在股权投资行业成长了 13 年,期间沉淀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和高效的价值赋能模式,专注聚焦三大领域并把握了每一波的科技的浪潮。我们有信心在新一代AI浪潮中协助投资者和创业者抓住机遇。
1、看得准:持续投出代表大时代的卓越企业家
赛道的认知可通过理论来判断方向,但科技企业最核心是企业家。不同时代的卓越企业家有不同特质,能持续投资顶尖企业家、与他们共同成长和过难关,这样的知识体系在新时代起关键作用。天际在每一波周期均投出了代表大时代的平台型企业的企业家,比如有美团的王兴、蔚来汽车的李斌、小米的雷军、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以及硬科技时代的长江存储创始人杨士宁,现创办芯盟。

2、投得进:累计投资超过300亿人民币,聚焦三大主赛道
天际在科技产业链已经累计投资了 300 亿,构建了完善的上下游生态圈,上游有硬件、云、数据/人工智能,下游有智能电动车和云,同时用 AI 去赋能各个行业的应用。
3、帮得上:顶级科技创新认知企业家产业平台持续赋能创业者
在天际的平台里拥有 40 多位成功的科技企业家LP,他们都深度参与天际的投资。不仅如此,天际与很多企业家会有深度的联动,一起成长共同布局,深度把握 AI 大时代带来的机会。
4、退得出:天际资本团队十年实战经验,历史已退出项目平均IRR超过40%
这也是受益于我们的六大原则,总结来说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产业认知和金融能力的把握。
三、天际平台的价值
天际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财富,同时非常注重打造服务产品,会以产品的形式系统性输出给LP,带来产业、认知及人脉的价值。天际创造了三类的产品:
第一类是基金产品,其最大特色是给予投资人跟投权利,主基金和跟投基金比例为1:1。在天际累计募集的10亿美元中,一半是主基金,另一半是给投资人的跟投基金,LP可以对感兴趣的企业进行追加投资,从而实现更有意义的价值赋能。
第二类是认知产品,会定期举办提升认知的活动,比如研讨会、行业峰会等。比如今年二月组织的tech tour活动获得了很好反响,带领LP实地拜访十几家天际的被投企业,亲身感受科技带来的冲击力以及未来潜力。
第三类,造福积爱(以人为本)产品,传递造福造爱的理念,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新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商业生态系统范式转移及应对
---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
胡郁博士以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阐释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结合在讯飞创业的经历引出人工智能的多种实现路径,创新性提出人工智能分为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运动智能和认知智能四大类,获得业内广泛认可。在目前深度神经网络与大数据的结合的主流路径下,分析了认知智能的应用方向,其中具体探讨了ChatGPT当下的问题及未来运用。此次演讲的主题人工智能带来的商业生态系统范式转移的剖析使人耳目一新,开阔了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视野,也为创业公司明确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1、回顾人工智能历程以迎接第四次AI浪潮

第一次浪潮的开始是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到1957年第一个神经网络Perception被提出来,这发生在1946年为美国陆军做的世界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被发明的背景下。ENIAC被发明后,1950年左右,第一台民用存储程序电子计算机EDVAC诞生,并将民用计算机的整个硬件开源,因而全球开始制作硬件系统,推进第一次的人工智能浪潮。
1980年,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一次冬天,同时也是第二次浪潮的开始,苹果、英特尔、Microsoft的成立,促使80年代使个人电脑进入普及期,届时该环境提振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提出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欧洲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随着技术的进展,到了90年代末,国内的863计划开始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大家发现人工智能做不出来,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失败,美国也不需要星球大战计划,人工智能进入第二次低谷。90年代末中国工人下岗,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创业的能力,换言之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工作而已。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中国大学生创业九死一生,然而我们就在合肥自主创业,讯飞在1998年创立的时候叫中银天音,不在北上广所以不清楚当时阿里、腾讯、百度的成立,互联网的热潮。同时也不知道国际上人工智能已经没钱了且不被看好。不过当时863计划成果出来,实验室拿了语音合成的第一名,董事长刘庆峰当时硕士毕业开始创业,获得BOC电脑投资。此时人工智能还没有第三次浪潮,我们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做语音产业,1999年获得了当时合肥市政府的一笔投资,2001年获得了当时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企业的投资,柳传志的联想和郭广昌的复星。拿到这两笔投资以后,2004年科大讯飞盈亏平衡,2008年5月22日在中小板挂牌上市。
第三次浪潮,2014年产业界有可能有100个公司在做机器视觉,2016-2017年达到高潮,人工智能全民大普及。
2、认知智能的涟漪效应
神经网络早在1957年就被提出,但由于理论不完善、可行性受限,一直未被主流认可,被视为一个边缘领域。直到2008年至2009年,深度学习理论的实用价值才真正被确认。2010年,科大讯飞是国内最早把深度神经网络用于语音的识别,2014年讯飞为世界第一个实现了中文连续语音识别。届时,中国的很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搜狗也开始做语音识别,讯飞开始思考能否扩展做一些新的东西,从而我提出要把重心从感知智能转向认知智能。
同时IBM在宣传认知计算,《人类简史》首次提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是因为人类有了语言。因而进一步提出认知智能,并将其定义为语言的理解,知识的表达、逻辑推理和最终决策。很快我提出的人工智能四大方面: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运动智能和认知智能并被大家广泛接受。
为什么把人工智能分成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运动智能和认知智能?运算智能就是大家理解的“算得快、存得多”;感知智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动智能,也就是追捕和逃跑的能力。感知智能、运动智能是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非常需要的,而运算智能则是人和动物的大脑是不具备的能力的,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