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本地一名专家的社论《李卓佳:推迟小学放学时间 优化素质教育》引起了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新加坡方方面面都好,唯独“培养孩子效率低成本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加坡是否该推迟放学时间?
本地家长热议
推迟小学放学时间,就能提高培养孩子效率,降低培养成本吗?
咱们看下各方观点。
首先根据原文意思,新加坡小学生的上下课时间以及对应的生活学习状态如下:
早上7时30分到下午1时30分放学,在校总共约5个小时。放学之后,多数学生2点左右到家,晚上9点睡觉。中间长达7小时时间“空余”。

图源:todayonline
那么这7个小时时间,各个家长又是怎么安排孩子的?
1)双职工家庭,父母当中必须要有一人只上半天工,半天拿来照顾孩子。
2)请父母长辈帮忙,有乐意的,也有不乐意的。照顾孩子就意味着父母一大把年纪了还不能有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依旧得为子孙操劳奔波。
3)请女佣,每个月家庭就多出一笔开销。
4)把孩子放在托管中心,也是多出一笔开销,也不确定孩子开不开心。
如果是上小学的孩子,照顾起来多少能喘口气。
多数小三生可以参加学校的课外辅助活动,不过并不是每天都有安排,一周一次到两次的频率。
所以大多数时间,孩子仍旧是“单独且自由”的状态。

图源:financial times
很多本地宝爸宝妈的做法是给孩子安排兴趣班或者补课班,这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几百新到上千新元不等。
孩子年龄再小一点的,也得有人接送上下课,是爸爸或妈妈,或者长辈或者女佣。
这还是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那么那些经济压力比较大,或者低收入家庭呢?
对此,作者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
“新加坡在医、食、住和交通方面,都提供了便捷和高品质的条件。国民在医食住行各方面一般都能应付,但无论家庭收入或社会地位如何,父母普遍都对孩子教育感到焦虑,是生活压力之一,也是一个整体系统的问题。
培养孩子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担这一重要责任。然而在新加坡,这个责任似乎过度集中在家长身上,导致家长的付出非常大,高昂的补习费用、为陪伴孩子牺牲事业、孩子对家长精力的无限消耗等等。整体上培养孩子的效率较低,社会成本也很高。

图源:the guradian
改善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推迟小学生放学时间。在一些国家,小学生下午4时或5时才放学回家,家长须要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孩子的安全、学业还是情感需求,都会大大减少。”
通过延迟放学时间,帮助父母减压,不仅能改善现在的补课、教育内耗循环,还能给这一代,下一代年轻人减轻焦虑及压力。
作者不仅提出观点,也提出了具体做法:
1)调整上学放学时间
上学时间推迟一小时,从早上8时30分开始,到下午4时30分,总共8小时。保持4小时的学习时间,1.5小时的午餐和课间餐的时间,以及2.5小时的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时间。
2)有必要的话,政府增加托管服务
如果有需要,政府提供早上7时30分到8时30分的托管服务,方便上班时间较早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

图源:Singapore policy journal
3)政府两大部门分管在校生的两大类别活动
学生在校活动可以分成两部分,由政府两个不同部门分别管理,一个是教育部,另一个可以是由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增加一个儿童发展部。
小学生早上学学科知识,下午参加素质教育玩乐活动。下午的素质教育活动,可以包括体育、美育(绘画音乐舞蹈)、劳动技能(手工家政)、社会实践、综合活动(演讲社团比赛)等等。
以上就是该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发布后,调整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这一观点引发关注。 其中有赞成这个观点的,主要是家长确实很辛苦。




不赞成的人中,立场又有所不同。
其中,当老师的觉得如果真的调整,那么压力就来到了老师这头,老师也苦。👇


也有的觉得孩子会更辛苦👇



各位宝爸宝妈们是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