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本地一名專家的社論《李卓佳:推遲小學放學時間 優化素質教育》引起了熱烈討論。
文章大意是,新加坡方方面面都好,唯獨「培養孩子效率低成本高」。
為什麼這麼說呢?
新加坡是否該推遲放學時間?
本地家長熱議
推遲小學放學時間,就能提高培養孩子效率,降低培養成本嗎?
咱們看下各方觀點。
首先根據原文意思,新加坡小學生的上下課時間以及對應的生活學習狀態如下:
早上7時30分到下午1時30分放學,在校總共約5個小時。放學之後,多數學生2點左右到家,晚上9點睡覺。中間長達7小時時間「空餘」。

圖源:todayonline
那麼這7個小時時間,各個家長又是怎麼安排孩子的?
1)雙職工家庭,父母當中必須要有一人只上半天工,半天拿來照顧孩子。
2)請父母長輩幫忙,有樂意的,也有不樂意的。照顧孩子就意味著父母一大把年紀了還不能有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依舊得為子孫操勞奔波。
3)請女傭,每個月家庭就多出一筆開銷。
4)把孩子放在託管中心,也是多出一筆開銷,也不確定孩子開不開心。
如果是上小學的孩子,照顧起來多少能喘口氣。
多數小三生可以參加學校的課外輔助活動,不過並不是每天都有安排,一周一次到兩次的頻率。
所以大多數時間,孩子仍舊是「單獨且自由」的狀態。

圖源:financial times
很多本地寶爸寶媽的做法是給孩子安排興趣班或者補課班,這同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從幾百新到上千新元不等。
孩子年齡再小一點的,也得有人接送上下課,是爸爸或媽媽,或者長輩或者女傭。
這還是部分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才能負擔得起。
那麼那些經濟壓力比較大,或者低收入家庭呢?
對此,作者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
「新加坡在醫、食、住和交通方面,都提供了便捷和高品質的條件。國民在醫食住行各方面一般都能應付,但無論家庭收入或社會地位如何,父母普遍都對孩子教育感到焦慮,是生活壓力之一,也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問題。
培養孩子作為未來社會公民,應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共擔這一重要責任。然而在新加坡,這個責任似乎過度集中在家長身上,導致家長的付出非常大,高昂的補習費用、為陪伴孩子犧牲事業、孩子對家長精力的無限消耗等等。整體上培養孩子的效率較低,社會成本也很高。

圖源:the guradian
改善這種情況,可以考慮推遲小學生放學時間。在一些國家,小學生下午4時或5時才放學回家,家長須要承擔的責任,無論是孩子的安全、學業還是情感需求,都會大大減少。」
通過延遲放學時間,幫助父母減壓,不僅能改善現在的補課、教育內耗循環,還能給這一代,下一代年輕人減輕焦慮及壓力。
作者不僅提出觀點,也提出了具體做法:
1)調整上學放學時間
上學時間推遲一小時,從早上8時30分開始,到下午4時30分,總共8小時。保持4小時的學習時間,1.5小時的午餐和課間餐的時間,以及2.5小時的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時間。
2)有必要的話,政府增加託管服務
如果有需要,政府提供早上7時30分到8時30分的託管服務,方便上班時間較早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

圖源:Singapore policy journal
3)政府兩大部門分管在校生的兩大類別活動
學生在校活動可以分成兩部分,由政府兩個不同部門分別管理,一個是教育部,另一個可以是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增加一個兒童發展部。
小學生早上學學科知識,下午參加素質教育玩樂活動。下午的素質教育活動,可以包括體育、美育(繪畫音樂舞蹈)、勞動技能(手工家政)、社會實踐、綜合活動(演講社團比賽)等等。
以上就是該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發布後,調整學生的上學放學時間這一觀點引發關注。 其中有贊成這個觀點的,主要是家長確實很辛苦。




不贊成的人中,立場又有所不同。
其中,當老師的覺得如果真的調整,那麼壓力就來到了老師這頭,老師也苦。👇


也有的覺得孩子會更辛苦👇



各位寶爸寶媽們是怎麼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