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便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欧亚裔四大种族。

为了促进种族和谐,新加坡实行了双语教育制度、平等的兵役制度和多种族家庭混居的组屋制度等多项种族政策,有效地维持了多元种族的社会和谐。截至2023年,新加坡的种族比例分别为华族74%,马来族13%,印度族9.0%,其他种族4%。
01 新加坡四大种族介绍
华族
华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突出地位,从语言和食品到娱乐和节日,皆是如此。

大多数移居新加坡的华人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等南部省份。来自福建话和潮州话方言区的华人人数最多,其次是来自粤语区、海南话方言区和其他少数方言区的华人。

大多数华人先驱来这里做苦力,负责为狮城未来的繁荣打下基础。其他一些人则表现出营商的天赋,而且新加坡的许多知名创业家都是华族后裔。如今,新加坡华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表现突出,从政治和商业圈到运动和娱乐,各层面都有他们的身影。

尽管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与其他本地种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欢度农历新年这一传统却始终未曾改变,热闹的庆祝活动也让人铭记身为华人的意义。

新加坡华人标志性地点:牛车水
马来族
作为新加坡原本的定居者,马来族是这里的第二大族群。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影响了这里的其他族群。

新加坡马来人最早来自周边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爪哇岛和巴韦安岛,以及马来半岛。在这里,本地人说的马来语更接近于马来半岛的马来语,而非印度尼西亚的马来语。

他们的传统美食包括椰浆饭(Nasi lemak,用椰浆烹煮的米饭并搭配一系列配菜)和马来卤面(Mee rebus,以辣味汤汁调味的黄色面条)等独具特色的料理,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是新加坡著名的街头美食。

大多数马来人都是回教徒,他们的主要节日是开斋节(Hari Raya Puasa)和哈芝节(Hari Raya Haji),这也是紧密团结的马来社群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他们文化与宗教传统的重要节日。
印度族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新加坡的印度族也是海外印度人人数最多的族群之一。自1819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定居以来,许多印度人从印度南部来到这里。今天,这里约有60%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尔人的后代。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兴都教。

这里的印度人以创业精神闻名于世,许多印度人在这里创立企业,经营从纺织品到珠宝等各行各业的生意。今天,他们在政治界和专业领域也有出众表现。

新任总统尚达曼
在谈到新加坡印度人时不得不提到他们的料理,这些食品为新加坡丰富多元的美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风味,广受喜爱的印度美食有咸味薄饼(thosai)和炸黄豆饼(vadai)等。

这里的印度人节日多姿多彩、欢快活泼。屠妖节(Deepavali)或称万灯节(Festival of Lights),是印度人的主要节日,而在大宝森节(Thaipusam),信徒们会穿刺自己的身体以示净化自身心灵,这是一种极具震撼的庆祝画面。

新加坡印度族标志性地点:小印度
欧亚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欧亚人虽然人数少,但影响力深远,是展现东西方在这里融汇共生的一个鲜活的缩影。欧亚人融合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血统,自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在新加坡生活。大多数新加坡欧亚人的欧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兰人或英国人,而他们的亚洲祖先则是中国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第一批欧亚人在1819年英国人登陆新加坡之后的几年间抵达这里,主要来自马来西亚的槟城和马六甲。在殖民地期间,许多欧亚人被雇佣为政府部门、欧洲银行以及商行和贸易行的文员。

目前,新加坡大约有1.5万到3万名欧亚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欧亚人在新加坡的媒体和娱乐界仍然有亮眼的成就。英语是欧亚人的第一语言,但是有一些老一辈的欧亚人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他们使用的语言是葡萄牙语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克里斯坦语(Kristang)。

欧亚人也有自己的烹饪传统,包括咖喱肉汤(Mulligatawny,一种以咖喱为主要食材的肉汤)、牧羊人派和苏芝蛋糕(sugee cake)等招牌美食。

新加坡欧亚族标志性地点:荷兰村
02 新加坡多民族文化制度
双语教育制度
新加坡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四种,后三种又称为母语。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用了“英语为本”的双语政策,即以英语作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第一语言,同时还应学习自己的母语。1987年新加坡政府作出了所有的学校必须采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并同时保留学习母语的双语决定。新加坡双语政策的推行,有助于减轻民族间由于语言而引起的矛盾与纠纷,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种族和谐日
为避免种族冲突重演,政府把每年的七月二十一日订为种族和谐日,提醒国民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能够团结一致,为新加坡做出贡献。在种族和谐的这一天,新加坡各校都会有许多活动,让学生明白种族和谐的重要性,许多学生都穿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服装上学,体现了新加坡多元的种族社会文化。

组屋分配制度
各族群有比例地混居,有助于各族群互相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缓解族群间的紧张关系。在新加坡政府组屋楼下,经常可以看到华裔与马来裔同时各办各的婚丧事宜而互不干扰。新加坡的族群住房配额制是一种基于社区与楼栋的双重配额制。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家庭要申请购买、出售或租赁政府公房,既不能突破规定的社区族群比例限制,也不能突破规定的楼栋族群比例限制。

其中,华裔在同一社区的比例不得超过84%(同一楼栋不超过87%);马来裔在同一社区的比例不得超过22%(同一楼栋不超过25%);印度裔和其它族群在同一社区的比例不得超过10%(同一楼栋不超过13%)。
官方多语言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就定为了四种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日常可见的危险警示牌,都会用四种语言书写。

另外像驾照理论考试也会有4种语言的题库,考生可以自主选择最有把握的语言进行考试。

结 语
由此可见,新加坡可以成为多民族融合国家的典范不是没有道理的,政府在其中所做的梳理规划功不可没。也正是新加坡这独特的文化属性,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们移民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