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和新加坡同列“亚洲四小龙”,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便不断相互比较,至今已经持续了超过60年。
尽管两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过去六十年间,它们各自也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和轨迹。
不过,在香港刚过去(2月26日至28日)的新财年政府财政政策辩论时,香港和新加坡又被“比较”了。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2月18日发表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声明显示,政府在2024到2025财年有64亿新元盈余,预计下一财年会有68亿新元盈余。
而2月26日也正值香港发布财政预算案的日子。香港经济发展持续疲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财政预算案,预期2024至2025年度综合赤字为872亿港元(约合150亿新元),财政储备在今年3月31日预计只余6473亿港元。
武吉班让区议员连荣华、西海岸集选区议员胡美霞以及黄总理在新财年政府财政政策辩论时,都谈到香港的财政情况。
新加坡没像香港单靠售地所得作为收入来源
房地产长期以来一直是香港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017财年,香港政府27%的财政收入来自卖地。
与新加坡类似,香港几乎所有的土地都是由政府租赁的。政府通过将土地拍卖给开发商,并通过房产交易中的印花税获得巨额收入。
土地收入让香港政府能够保持低税率,同时仍然维持政府支出。
然而,香港政府因为高度依赖售地所得,在房地产不景气时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如今只能减少开支,以免出现太大的赤字。
不得不提的是,香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因美国低利率、内地需求增加以及高人口密度等因素,房地产市场迅速恢复并飙升,导致房价大幅上涨,虽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利润来源,但也导致香港的土地供应不足、年轻人买不起房,加重市民的生活压力。
自冠病疫情以来,香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美国加息和中国在冠病疫情期间的清零政策加剧了这一趋势,导致香港政府的土地收入大幅下降,从2018年的212亿美元(284亿新元)降至2024年的25亿美元(33.5亿新元)。
除了土地销售收入下降,香港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开支压力。

新加坡城市天际线景观。(联合早报)
胡美霞在财政预算案辩论时借此说明,新加坡谨慎管理财政,不直接将售地所得作为开支来源,并只动用国家储备金投资净收益的一部分,是稳扎稳打、具有前瞻性的处理方式,让国家在支持经济增长与满足社会发展所需之时,不必看市场的脸色。
胡美霞认为,香港过度依赖土地销售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每当市场下行时,财政赤字大幅攀升,迫使政府进行痛苦的财政调整。
她说,工人党和前进党这两个反对党向来主张采取类似香港的做法,欲使用土地销售收入资助经常支出,新加坡若走上这条路,今天的财政可能与香港同样脆弱。
“我们选择了更稳定和具前瞻性的方法,谨慎管理土地销售收入,再纳入国家储备的一部分进行投资,并仅动用投资回报,通过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贡献(NIRC)支持政府支出。
“这一策略确保新加坡财政稳定,使我们能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持续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按:新加坡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潘群勤在2023年的财政预算案辩论时提出,售地所得应当做收益,不必存入储备金。这样一来,较高的土地价格意味着政府取得的收益提高,可用于提供更多津贴,无须征收更高税务。)
新加坡不像香港有“靠山”

香港维多利亚港2025年凌晨举行跨年烟花汇演。(路透社)
连荣华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辩论中发言时,也形容香港为“像新加坡一样的城市经济和金融中心”,并认为我国可以从香港当前的经济状况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连荣华指出,新加坡的财政政策不仅关注眼前的需求,还为未来铺路,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稳定筹集资金,应对短期和长期的挑战,同时进行必要的投资,并维持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许多政府可能会认为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例如,香港在过去三年一直面临“持续的大额赤字”,即便面临国际信用评级下调的风险,仍考虑提高税收或大幅削减支出。”
他认为,鉴于新加坡在战略领域的重大开支,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新加坡身上。
“与香港不同,新加坡不仅在国防、外交等领域承担重要开支,还需要长期投入于水资源、能源安全等战略领域的资本支出。此外,新加坡不像香港那样拥有中国作为经济后盾,无法依赖更广阔的腹地来缓冲经济波动。”
黄循财总理2月28日在总结新财年政府财政政策辩论时也提到香港。
他指出,很多发达经济体,尤其是西方国家,预算年年都处于赤字,而且赤字一年比一年大,远的不说,香港也曾拥有健康的财政状况,但形势正在迅速变化。他们现在不得不应对赤字和采取严谨财政措施来巩固地位。
“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我们从投资收益中增加了政府收入。能享有奢侈投资收益的,一向是那些拥有石油、天然气或其他天然资源的国家。他们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却依然能享有巨大投资收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新加坡缔造的奇迹!”
香港从2019年开始面对财政赤字,接着世界各地都受疫情冲击,但在2022年疫情缓解之后又碰上俄乌战争,香港经济情况并没有改善,过去三年赤字都超过千亿港元,2024年的情况甚至加剧。
根据宪法,香港有义务朝着“财政平衡”努力。香港可能会采取节省开支的措施来缩小赤字差距,其中被讨论的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部门经常开销、审查公务员体系包括减薪、增加“富人税”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相比,香港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仍然较低。
但是,香港因一些不太好的事情频繁被提及,香港市民心里应该很不是滋味吧。
21年前的政府财政政策辩论借鉴香港
无独有偶,2004年的政府财政政策辩论也借鉴了香港。
时任副总理的李显龙当时说,政府不会因担心被指“过于保守”,而随意扩大预算赤字来刺激经济,以免像香港那样陷入结构性赤字问题,以致损害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
“我们现在不只不应该用尽所有的子弹,而且在知道我们应当瞄准什么目标,以便取得最大的成效之前,也应该静观局势的变化。”
他从香港的经验,得出三项和预算案有关的结论。
首先,香港的例子显示一个拥有庞大预算盈余的经济体,可以快速演变到连年出现结构性的财政预算赤字。
在1997财年,香港所创造的盈余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令人羡慕。可是今年,在接连两年出现预算赤字之后,它可能还会出现700亿港元(约160亿新元)的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其次,虽然香港维持庞大的预算赤字,可是经济依然停滞不前。就像新加坡一样,香港是一个小型和开放的经济体,预算赤字并不是促进内需的有效途径。
第三,一旦新加坡掉进庞大预算赤字的泥沼,便难有脱身的机会。新加坡虽然可以说预算开支只属短暂,可是实际上很难完全取消一些“短暂”的优惠。在当时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香港政府仍须增税,而这是非常为难的事。
当时的李副总理也对政府在上一财年没有用完预算,表示庆幸。
在经历了21年的发展后,网民对于将香港作为借鉴对象表示质疑,认为这种比较并不公平。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许多人认为新加坡在各方面都明显领先于香港。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网民指出,香港处于劣势并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因此不该与香港作比较,而是应该专注于自身的优势、潜力、成长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