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太地区410家顶级上市公司中,只有28%的公司认为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中须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其中,工业和消费品公司对自然的关注度最高,医疗保健公司的关注度最弱。
这些重要发现都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 (CGS) 发布的报告《亚太企业自然相关问题报告:企业的实践情况》(Nature-related Reporting in Asia-Pacific Corporations: State of Corporate Practices)。这是首个关注亚太企业与大自然相关的披露报告,而这类披露也是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其中一种内容。企业在报告中会公开透明地披露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为减轻自然风险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扫码阅读报告
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产出都依靠自然资源,这些产出高达44万亿美元,因此生物多样性下降和自然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而一些企业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生物多样性若流失,也会对依赖自然资源的公司造成影响。
CGS顾问委员会成员、伦敦经济学院(LSE IDEAS)访问实践教授Lutfey Siddiqi表示:“除了碳排放,企业还越来越需要证明他们在运营中以可持续的方式负责地利用自然资源。今年12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推动全球在气候和自然影响方面的综合问责,因此亚太企业应做好准备,避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CGS发布的这份报告为企业的准备程度提供了所需的事实依据,还为他们指明了在自然政策的转变上如何规避风险,抓住机遇。”
教授简介

Lutfey Siddiqi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
(CGS)顾问委员会成员
伦敦经济学院 (LSE IDEAS)
访问实践教授
新国大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Lawrence Loh)教授如此说道:“制定有效的自然报告是全球阻止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重要举措,如果能在与自然信息相关的披露报告上取得一致水准,就会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帮助企业在运营中实现可持续。如果我们能将积极维持生物多样性视为一种商业规范,那么全球就有可能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净正面发展和净零排放的目标。”
教授简介


扫码查看
英文简历
Lawrence LOH | 卢耀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教授
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
(CGS)所长
教研领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战略管理等
研究人员按照市值考察了亚太13个地区的前50家上市公司,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大陆)、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和越南。在这些公司中,有600家企业在2021年或2022年发布了英文版的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人员解析这600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重点关注了他们的报告方法、重要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否会影响公司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治理方式、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
在这600家公司中,有68% (410家公司) 披露了与自然或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信息。
重要发现
01
在410家披露自然相关信息的公司中,有28%的公司 (114家) 认为自然和/或生物多样性是须要优先处理的问题。
02
在11个行业中,工业和消费品公司对自然的关注度最高,因为它们在原材料方面非常依赖自然资源。相比之下,医疗保健和通信服务公司对自然问题的关注度最低。
03
日本和澳大利亚在积极环保的表现上最好。
04
没有一家企业在其价值链上审查生物多样性,这表明企业没有考虑到业务影响的全部范围。
05
只有6%的公司 (33家) 宣称会制定远大目标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未来业务中制定生物多样性的净收益或零净损失目标。
06
36%的公司 (214家) 报告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 中第14个和第15个发展目标: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这些公司披露了他们是如何保护海洋、陆地资源以及动植物的。
07
16%的公司 (95家) 承诺不会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规定的保护区内经营或从事可能干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上动植物的活动。
指导与建议
研究小组建议上市公司为自然问题负起责任,将其纳入公司核心战略,制定有时效的目标,解决能力上的不足,并传达企业如何负起社会责任的信息。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网BIZBeat
原文标题为Asia Pacific’s listed firms need improvement in addressing nature and biodiversity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