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约八成受访者认为新加坡食物浪费问题处在中等至严重程度,但仍有45%的家庭每星期会丢弃一至四成的食物。
年底各种节日临近,人们做好了“大吃大喝”的准备,但这也代表大量食物将会被浪费。
对此,新加坡研究机构RySense通过在线小组HappyDot.sg,对1049名公众进行一项有关食物浪费的调查。
4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超过三成认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各种美食,比40岁以上持同样想法者多出近两倍。


实际上,新加坡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意识到食物浪费的问题。82%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食物浪费的问题已处于中等至严重水平。然而,近半受访者指出,他们家每周丢掉的食物超过总量的10%。
那些经常被丢弃的食物包括蔬菜、面包、水果、米饭,以及包装食品,比如巧克力和饼干等,可见食物被丢弃的频率与保质期的长短有关。
同时,一些较昂贵的食物,比如海鲜、鱼和肉类,在被丢弃食品的排名中靠后。
食物浪费不仅消耗了金钱和资源,也对食物的生产、运输和处理各方面都造成负担,为环境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食物垃圾增加
关于减少食物浪费,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政府和机构向公众宣传浪费食物的害处,餐饮店注明食物的分量,家庭在购买食品前做好规划、在外用餐时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将厨余用来堆肥等。
新加坡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须格外关注食物浪费的问题。
过去10年,本地制造的食物垃圾增加了约30%。但去年新加坡人制造的食物垃圾却比前年的80万9800公吨少约5.8%,达76万3100公吨,是2013年以来的新低。
全民减少食物浪费运动初见成效,最新调查显示,更多人在订自助餐会的食物时,会根据宾客人数预定适量或较少的分量,对“丑食”和即将过期食品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环境局今年3月至4月间展开的调查就反映出了消费者的观念转变。调查旨在了解消费者对食物垃圾的观念、行为和态度。调查面对面访问了1000名随机选出的家庭代表。
公众在购物、烹饪、用餐和订餐时整体上更具环保意识。该局认为部分调查结果令人鼓舞,也点出了有待改善之处,例如约四分之一受访者会购买超出所需的日用品,原因是他们认为家庭成员应有多余的食物。
与2015年的调查相比,国人订餐时浪费食物的现象显著改善。今年每10名受访者中有六人(59%)会根据预计宾客人数订购适量或较少的自助餐会食物,而不是超额预定,增幅为11个百分点。

本地人对外表有瑕疵但仍能安全食用的“丑食”接受程度也更高。32%受访者对购买稍有瑕疵的蔬果抱持开放心态,比2015年多了9个百分点;38%的受访者对购买打折的即将过期食品也抱持开放心态,较2015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
根据调查,今年有更多受访者愿意尝试使用冰箱里的剩余食材。外出用餐时,也有更多人不会剩饭剩菜,将剩食打包带走的人也更多。
除了减少浪费食物,3%的受访家庭还会把食物垃圾制成堆肥。既能省钱又能保护环境是推动公众减少食物浪费的主因。

食物
许多受访者指出,如能了解如何长期保存食物和食材,以及分享多余食物的途径,将能帮助他们减少食物浪费。如果在餐饮场所用餐时能选择较小份的食物也会有所帮助。
食物垃圾目前占本地总垃圾量的10%左右,但仅有17%的食物垃圾得以回收,其余都送至废料转化能源厂焚烧。
国家环境局建议公众避免为聚会准备过多食物,一般上应订购比预计宾客人数少10%至15%的餐点。碳水化合物是最常被丢弃的食物,所以备餐时应选择较少饭和面。公众送礼时也应避免送易腐产品,烹调时则可发挥创意,充分利用剩余食物。
食物捐赠
除了家庭食物浪费,还有餐厅也存在食物浪费现象。
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若捐赠者遵守食品安全和卫生法律、行事诚实,而且食物在捐赠时还可安全食用,超过80%的受访者同意,捐赠者无须在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后承担民事法及刑事法律责任。
许多餐饮业者乐意将卖剩的食物捐给慈善团体,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也能行善,但却因为担心若捐赠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会被民事或刑事法律追责,宁愿丢掉可食用的食物也不敢捐出去。
有议员表示要求政府考虑立法,保护那些把卖剩食物捐给慈善团体的餐饮企业,若捐赠时食物质量良好,就可豁免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希望这能够鼓励更多餐饮业者捐赠剩余食物,减少食物浪费并且帮助有需者。
有人提议为餐饮业者设立认证机制。
一些餐饮业者也提议为处理食品捐赠的慈善机构设立认证机制,在免除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的同时,希望慈善机构清楚如何处理商家捐赠的食物,确保食物在转发给受益人前不会被污染。这能够为捐赠食物的餐饮业者提供一些额外的保障。
生活成本高
其实新加坡的资源匮乏,基本上所有的食物都依靠进口,这也促使本地的生活成本过高。
新加坡再次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费最高的城市,在过去10年里,新加坡有八次位居第一。
今年和新加坡并列第一的是纽约,而去年首度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费最高的城市的特拉维夫(Tel Aviv)则排在第三位。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12月1发布了针对外派人员“全球生活费”的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乌克兰战争和冠病大流行期间的防疫限制扰乱了供应链,特别是能源和食品,造成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活费飙升。
以当地货币计算,全球172个城市的生活费平均上升8.1%,为20年以来最高。
调查是于今年8月16日至9月16日期间进行。它以纽约为基准城市(指数值为100),把其他城市与纽约比较。
报告指出,新加坡的生活费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对汽车数量的严格控制,新加坡的交通费是全世界最高的。作为商业投资的首选地,新加坡的服装、酒精和烟草价格也是全球最昂贵的城市之一。调查涵盖的58个亚洲城市中,生活费平均上升了4.5%。
所以希望大家还是不要浪费食物,珍惜现有的食物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