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約八成受訪者認為新加坡食物浪費問題處在中等至嚴重程度,但仍有45%的家庭每星期會丟棄一至四成的食物。
年底各種節日臨近,人們做好了「大吃大喝」的準備,但這也代表大量食物將會被浪費。
對此,新加坡研究機構RySense通過在線小組HappyDot.sg,對1049名公眾進行一項有關食物浪費的調查。
40歲以下的受訪者中,超過三成認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各種美食,比40歲以上持同樣想法者多出近兩倍。


實際上,新加坡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意識到食物浪費的問題。82%的受訪者認為,新加坡食物浪費的問題已處於中等至嚴重水平。然而,近半受訪者指出,他們家每周丟掉的食物超過總量的10%。
那些經常被丟棄的食物包括蔬菜、麵包、水果、米飯,以及包裝食品,比如巧克力和餅乾等,可見食物被丟棄的頻率與保質期的長短有關。
同時,一些較昂貴的食物,比如海鮮、魚和肉類,在被丟棄食品的排名中靠後。
食物浪費不僅消耗了金錢和資源,也對食物的生產、運輸和處理各方面都造成負擔,為環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食物垃圾增加
關於減少食物浪費,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新加坡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政府和機構向公眾宣傳浪費食物的害處,餐飲店註明食物的分量,家庭在購買食品前做好規劃、在外用餐時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將廚餘用來堆肥等。
新加坡作為資源匱乏的國家,須格外關注食物浪費的問題。
過去10年,本地製造的食物垃圾增加了約30%。但去年新加坡人製造的食物垃圾卻比前年的80萬9800公噸少約5.8%,達76萬3100公噸,是2013年以來的新低。
全民減少食物浪費運動初見成效,最新調查顯示,更多人在訂自助餐會的食物時,會根據賓客人數預定適量或較少的分量,對「丑食」和即將過期食品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環境局今年3月至4月間展開的調查就反映出了消費者的觀念轉變。調查旨在了解消費者對食物垃圾的觀念、行為和態度。調查面對面訪問了1000名隨機選出的家庭代表。
公眾在購物、烹飪、用餐和訂餐時整體上更具環保意識。該局認為部分調查結果令人鼓舞,也點出了有待改善之處,例如約四分之一受訪者會購買超出所需的日用品,原因是他們認為家庭成員應有多餘的食物。
與2015年的調查相比,國人訂餐時浪費食物的現象顯著改善。今年每10名受訪者中有六人(59%)會根據預計賓客人數訂購適量或較少的自助餐會食物,而不是超額預定,增幅為11個百分點。

本地人對外表有瑕疵但仍能安全食用的「丑食」接受程度也更高。32%受訪者對購買稍有瑕疵的蔬果抱持開放心態,比2015年多了9個百分點;38%的受訪者對購買打折的即將過期食品也抱持開放心態,較2015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
根據調查,今年有更多受訪者願意嘗試使用冰箱裡的剩餘食材。外出用餐時,也有更多人不會剩飯剩菜,將剩食打包帶走的人也更多。
除了減少浪費食物,3%的受訪家庭還會把食物垃圾製成堆肥。既能省錢又能保護環境是推動公眾減少食物浪費的主因。

食物
許多受訪者指出,如能了解如何長期保存食物和食材,以及分享多餘食物的途徑,將能幫助他們減少食物浪費。如果在餐飲場所用餐時能選擇較小份的食物也會有所幫助。
食物垃圾目前占本地總垃圾量的10%左右,但僅有17%的食物垃圾得以回收,其餘都送至廢料轉化能源廠焚燒。
國家環境局建議公眾避免為聚會準備過多食物,一般上應訂購比預計賓客人數少10%至15%的餐點。碳水化合物是最常被丟棄的食物,所以備餐時應選擇較少飯和面。公眾送禮時也應避免送易腐產品,烹調時則可發揮創意,充分利用剩餘食物。
食物捐贈
除了家庭食物浪費,還有餐廳也存在食物浪費現象。
委員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若捐贈者遵守食品安全和衛生法律、行事誠實,而且食物在捐贈時還可安全食用,超過80%的受訪者同意,捐贈者無須在出現食品質量問題後承擔民事法及刑事法律責任。
許多餐飲業者樂意將賣剩的食物捐給慈善團體,減少食物浪費的同時也能行善,但卻因為擔心若捐贈的食物導致食物中毒會被民事或刑事法律追責,寧願丟掉可食用的食物也不敢捐出去。
有議員表示要求政府考慮立法,保護那些把賣剩食物捐給慈善團體的餐飲企業,若捐贈時食物質量良好,就可豁免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希望這能夠鼓勵更多餐飲業者捐贈剩餘食物,減少食物浪費並且幫助有需者。
有人提議為餐飲業者設立認證機制。
一些餐飲業者也提議為處理食品捐贈的慈善機構設立認證機制,在免除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的同時,希望慈善機構清楚如何處理商家捐贈的食物,確保食物在轉發給受益人前不會被污染。這能夠為捐贈食物的餐飲業者提供一些額外的保障。
生活成本高
其實新加坡的資源匱乏,基本上所有的食物都依靠進口,這也促使本地的生活成本過高。
新加坡再次成為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最高的城市,在過去10年里,新加坡有八次位居第一。
今年和新加坡並列第一的是紐約,而去年首度成為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最高的城市的特拉維夫(Tel Aviv)則排在第三位。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12月1發布了針對外派人員「全球生活費」的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烏克蘭戰爭和冠病大流行期間的防疫限制擾亂了供應鏈,特別是能源和食品,造成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活費飆升。
以當地貨幣計算,全球172個城市的生活費平均上升8.1%,為20年以來最高。
調查是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6日期間進行。它以紐約為基準城市(指數值為100),把其他城市與紐約比較。
報告指出,新加坡的生活費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對汽車數量的嚴格控制,新加坡的交通費是全世界最高的。作為商業投資的首選地,新加坡的服裝、酒精和菸草價格也是全球最昂貴的城市之一。調查涵蓋的58個亞洲城市中,生活費平均上升了4.5%。
所以希望大家還是不要浪費食物,珍惜現有的食物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