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区的小菜园
很多人都见过了吧
一般就是组屋楼下花园
申请出一小块地
老头老太太们自己种点
花花草草,小蔬菜等

属于小打小闹那种
种出来的菜够一家人吃
就不错啦!


然而在宏茂桥有个菜园
一个月出产的蔬菜
可以供1600户人家食用
而且这个菜园位于
一个多层停车场的楼顶
简直非常酷炫了


这个菜园名字叫是由
一家叫Citiponics的公司承建的
位于宏茂桥6道的大牌700号
Block 700 Ang Mo Kio (AMK) Avenue 6
停车场的屋顶上

整个菜园面积有1800平方米
大约1/3个足球场那么大
你是不是觉得听起来也不是很大
为什么能出产那么多蔬菜呢?
因为使用的是现在最红的
“垂直农场”概念
容器是纵横交错的PVC管道
这种在水管上种菜的技术是
一种新型的无土栽培立体绿化技术



不需要很大的面积
就能出产许多蔬菜
这个天台菜园每个月
能出产6吨蔬菜
这个场地预计可以
种植多达25种蔬菜
包括了我们经常吃的
奶白,菜心,生菜等


昨天首批丰收的是
奶白,菜心,生菜
除了在宏茂桥的两家NTUC超市
售卖这些蔬菜之外
也会派发给一些教堂
这些蔬菜从农场收成
完成包装后就送到超市售卖
因此会比进口的蔬菜新鲜

有人在宏茂桥第712座的平价超市
(就是宏茂桥市镇中心的那家)
发现有Citiponics售卖的
Georgina Lettuce 生菜
包装上注明是新加坡农场生产
120克的售价为3.50元
比超市内售卖的其他品牌
生菜150克包装3.45元
只是稍贵一点点,还可以接受

昨天4月7日配合第一次收成
现场还为居民举办
制作沙拉比赛
利用收割的新鲜蔬菜制作佳肴


萌萌哒生菜苗

新鲜的奶白菜

现在这个天台农场成为了
一个城市农场的示范基地
也成为一个教育小朋友的好地方
平时这个农场是聘请
附近的老人一起打理的

农场业者张华国说:
“我们为长者提供训练,把农场的工作简单化,所以我们得到很多援助,同时帮助年长者 尽量让他们有舒适的工作体验。”

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
许宝琨医生称赞说:
“这个垂直农场不仅是一个活动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带动年轻一代,还有年长者一起互动、一起交流,同时也造成一个就业机会,让我们社区里面的年长者有一定的收入,可以抵消他们生活费的压力。”
椰子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项目
在家附近种的蔬菜
现摘现卖,非常新鲜
又能给城市增加一些绿色

以往,因为土地有限
产业规划之类的问题
新加坡的农产品太过依赖进口
农业在三大产业中
所占比重不到1%
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

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
在粮食结构上,主要限于鱼类、蔬菜和蛋类的生产,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新加坡政府这些年一直在倡导
的就是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t)
力争把更多农产品变成
Made in Singapore

垂直蔬果农场
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5%
科技成为新加坡
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Sustenir 是城市农场公司之一
他们采用垂直农法,场景设在室内
在垂直的层架上摆放容器
进行农作物栽培
也因为是垂直层叠的结构
可以利用更多空间
并以LED 照明装置来模拟阳光
对植物的温度、湿度严格管控

大家有没有在超市见过
这样的草莓啊
注意到上面画着新加坡的标识吗
这就是来自Sustenir的垂直农场


Sustenir Agriculture
使用环境控制农耕法
以水耕法在室内种植蔬果
并控制蔬果的生长环境
包括灯光波长、温度、湿度
和水里的营养成分等
从而提高蔬果的产量和口感

目前农场生产的蔬果
包括羽衣甘蓝(Kale)
罗勒(Basil)和
芝麻菜(Arugula)等进口蔬菜
草莓则是最新产品
在Cold Storage以及
RedMart 等超市都有售卖

虽然200克的草莓卖12新币
好像价格稍微有点贵
不过好在新鲜
而且室内种植的
可以控制生产环境
杜绝了空气、水源和农药污染
(好像有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