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組屋區的小菜園
很多人都見過了吧
一般就是組屋樓下花園
申請出一小塊地
老頭老太太們自己種點
花花草草,小蔬菜等

屬於小打小鬧那種
種出來的菜夠一家人吃
就不錯啦!


然而在宏茂橋有個菜園
一個月出產的蔬菜
可以供1600戶人家食用
而且這個菜園位於
一個多層停車場的樓頂
簡直非常酷炫了


這個菜園名字叫是由
一家叫Citiponics的公司承建的
位於宏茂橋6道的大牌700號
Block 700 Ang Mo Kio (AMK) Avenue 6
停車場的屋頂上

整個菜園面積有1800平方米
大約1/3個足球場那麼大
你是不是覺得聽起來也不是很大
為什麼能出產那麼多蔬菜呢?
因為使用的是現在最紅的
「垂直農場」概念
容器是縱橫交錯的PVC管道
這種在水管上種菜的技術是
一種新型的無土栽培立體綠化技術



不需要很大的面積
就能出產許多蔬菜
這個天台菜園每個月
能出產6噸蔬菜
這個場地預計可以
種植多達25種蔬菜
包括了我們經常吃的
奶白,菜心,生菜等


昨天首批豐收的是
奶白,菜心,生菜
除了在宏茂橋的兩家NTUC超市
售賣這些蔬菜之外
也會派發給一些教堂
這些蔬菜從農場收成
完成包裝後就送到超市售賣
因此會比進口的蔬菜新鮮

有人在宏茂橋第712座的平價超市
(就是宏茂橋市鎮中心的那家)
發現有Citiponics售賣的
Georgina Lettuce 生菜
包裝上註明是新加坡農場生產
120克的售價為3.50元
比超市內售賣的其他品牌
生菜150克包裝3.45元
只是稍貴一點點,還可以接受

昨天4月7日配合第一次收成
現場還為居民舉辦
製作沙拉比賽
利用收割的新鮮蔬菜製作佳肴


萌萌噠生菜苗

新鮮的奶白菜

現在這個天台農場成為了
一個城市農場的示範基地
也成為一個教育小朋友的好地方
平時這個農場是聘請
附近的老人一起打理的

農場業者張華國說:
「我們為長者提供訓練,把農場的工作簡單化,所以我們得到很多援助,同時幫助年長者 儘量讓他們有舒適的工作體驗。」

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
許寶琨醫生稱讚說:
「這個垂直農場不僅是一個活動的空間,讓我們能夠帶動年輕一代,還有年長者一起互動、一起交流,同時也造成一個就業機會,讓我們社區裡面的年長者有一定的收入,可以抵消他們生活費的壓力。」
椰子覺得這是個很好的項目
在家附近種的蔬菜
現摘現賣,非常新鮮
又能給城市增加一些綠色

以往,因為土地有限
產業規劃之類的問題
新加坡的農產品太過依賴進口
農業在三大產業中
所占比重不到1%
所需食品的90%均需從國外進口

新加坡人根據土地面積少的特點,在種植業結構上,大力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
在產業類型上,以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等為主;
在糧食結構上,主要限於魚類、蔬菜和蛋類的生產,蔬菜僅有5%自產,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

新加坡政府這些年一直在倡導
的就是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
力爭把更多農產品變成
Made in Singapore

垂直蔬果農場
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僅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
科技成為新加坡
農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

Sustenir 是城市農場公司之一
他們採用垂直農法,場景設在室內
在垂直的層架上擺放容器
進行農作物栽培
也因為是垂直層疊的結構
可以利用更多空間
並以LED 照明裝置來模擬陽光
對植物的溫度、濕度嚴格管控

大家有沒有在超市見過
這樣的草莓啊
注意到上面畫著新加坡的標識嗎
這就是來自Sustenir的垂直農場


Sustenir Agriculture
使用環境控制農耕法
以水耕法在室內種植蔬果
並控制蔬果的生長環境
包括燈光波長、溫度、濕度
和水裡的營養成份等
從而提高蔬果的產量和口感

目前農場生產的蔬果
包括羽衣甘藍(Kale)
羅勒(Basil)和
芝麻菜(Arugula)等進口蔬菜
草莓則是最新產品
在Cold Storage以及
RedMart 等超市都有售賣

雖然200克的草莓賣12新幣
好像價格稍微有點貴
不過好在新鮮
而且室內種植的
可以控制生產環境
杜絕了空氣、水源和農藥污染
(好像有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