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CNN:《协助自杀法的危险性》
而在社会风气远不如欧美开放的新加坡,官方和民间,对于这个课题,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新加坡还没有做好准备”
事实上,沙白选择安乐死的这件事,也在新加坡论坛上引发了不少本地网友的回应。
基本上,这些回应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称赞沙白的勇气,而另一种则是呼吁新加坡合法化安乐死。

“至少比终生抱怨的EDMW成员(论坛一个版块)要好。如果你承受了如此多的痛苦,那就结束吧。她做出了选择并执行了她的计划。”

“我们(新加坡)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瑞士的这样的‘生活水平’?” 在新加坡,确实是不是也能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呼吁政府推广安乐死的帖子。


但现实是,迄今为止,只有一只北极熊伊努卡因为健康状况恶化,2018年在新加坡动物园被执行了安乐死。

图源:万代生态保护集团
李光耀曾考虑过安乐死?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已故的建国总理李光耀,似乎曾经考虑过这项计划。
在《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他这么写道:
生比死好。但所有人终究都得面对死亡。这是许多壮年的人宁愿不去想的课题。但我都89岁了,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我关注的是,我会怎么离世?会不会是冠状动脉中风,迅速地离开人世?还是脑部中风,陷入半昏迷状态,卧病在床几个月?这两种方式当中,我选择迅速的那种方式。我较早前做了预先医疗指示,表示如果我必须通过吸管进食,并且没有复原或恢复行动能力的可能性,那医生就应该替我去除吸管,让我能迅速地辞世。

李光耀过世后,他的女儿李玮玲,2015年在《海峡时报》专栏文章中披露,李光耀在爱妻撒手人寰后伤心欲绝,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曾向医疗团队提及安乐死的可能性。
李玮玲写道:“他向医疗团队提及想安乐死,但他们向他表示,安乐死在新加坡是不合法的。我还向他说,即使我在其他国家为他进行安乐死,也是违法之举。”

来源:海峡时报
可以看到,李光耀在这一点上也没有特权。新加坡也没有为这位建国奠基人开绿灯。
新加坡为什么不允许安乐死?
对于安乐死这个课题,新加坡政府为何如此讳莫如深且不愿打开这个口子?
新加坡前总统哈莉玛(提问时她还是议员)曾就此向新加坡卫生部正式提问,卫生部的回应是:他们不认为新加坡人对接受安乐死这件事“做好了准备”。

另外,官方立场暂且不谈,真正想要安乐死的人,其实一直都不多。
根据健康政策发表的2022年科学研究文献的实际数据报道,截止到去年8月,全球累积至今共有21057宗安乐死的请求,其中只有18244人如愿死亡。而且,平均每七个申请人当中,就有一人没有把安乐死付之于行。
有些人一开始被病痛折磨做出安乐死决定,之后往往会因为求生欲产生迟疑或反悔。这时执行安乐死就等同于犯下了一个不可以弥补的巨大错误。
为了一小部分有这个需求的人而全面解禁,以至于酿成更严重的后果,这可能吗?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安乐死在新加坡属于违法行为!新加坡素来是以严刑峻法闻名,自杀曾经被当作是罪名要被控上法庭(未遂者),即使稍微放宽了,但根据现行刑法......
教唆未成年或缺乏心智能力者自杀得逞,可判死刑或终身监禁,或坐牢长达20年。如果未成年或缺乏心智能力者自杀未遂,教唆者可判坐牢长达15年。
所以,即使是家中有人请求安乐死,但操作起来在新加坡依旧是需要慎之又慎。即使去了安乐死合法的国家执行了,协助者也未必不会被追责。

虽然不允许安乐死,但新加坡对于这些饱受病痛者,其实在不断增长临终关怀的温度。
早在1996年5月,新加坡就已通过了《预先医疗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法令,让人们在清醒时刻,为自己的老年医疗做好准备,到时就可以自然地、安详地、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新加坡,临终关怀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补助。
以新加坡HCA慈怀护理机构为例,他们的60%-70%的费用是由新加坡卫生部提供的,剩余的20%-30%的费用则由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捐助。
就在今年,政府还宣布在明年之前扩大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并为此拨款2300万新币,让更多人受惠。

来源:8视界
死亡一直是人类忌讳提及的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支配权,沙白的个人选择应当被尊重,椰子对此不做评价。
椰子想说的是,安乐死未必是病痛缠身时,那些患者唯一的选项。 死是最简单的事,难的从来就是活着。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不必romanticize death(美化死亡),不要轻易放弃,应该珍惜生命;同时,也不必像猪狗一样毫无尊严地活着。
这或许才是热爱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