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海岸拍完这张封图的十分钟后,这里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 城市、建筑、交通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往往带给人们一种城市很小的错觉,等到身处其中便会发现,这座“花园城市”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其成功利用立体空间弥补了占地面积的不足。宏观上,政府对各个地块都做了详细规划,地尽其用的同时亦保证每个社区都有相邻的教育、餐饮、医疗等配套生活设施。美中不足的是,从西海岸公园到东海岸的滨海湾,沿途海岸大多都被港口工业区占领,这可能也是宏观权衡后对局部利益的牺牲。我们的那次沿海骑行总是没能靠到海岸边,在沿海高架底下吸了一路的汽车尾气。

热带是火烧云爱好者的天堂。
#摄于西海岸公园

某城市步道,可惜没找到原图。
#摄于我忘了在哪拍的了

感受一下公园植被——其实整个城市都像这样。#摄于Fort Canning Park
而在微观上,新加坡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并采用开放设计以贴近大自然。在新加坡,哪怕是同一个小区里的不同房屋往往都形状不同,似是在建设之初就有人根据不同的环境去设计每一块能被单独优化的部分。不少由新加坡政府建设的“组屋”(根据我国的概念可称为“老公房”)甚至因为独特的设计成为了游人必去的景点。
为节约空间,新加坡建造了大量立体停车楼;然而在绿地面积上,新加坡却是毫不吝啬自己稀缺的土地资源。数量惊人的大片绿地与森林公园反映了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使得土地紧缺的国家鲜少让人产生逼仄压迫之感。
即便置身高楼林立的市中心,随处可见的空中花园和屋顶绿化配合道路绿化也能减轻人在钢筋水泥间穿行的不适。利用建筑高层的开放空间种树并不能让新加坡人满足,他们甚至把树种到了建筑内部。在樟宜机场边的“星耀樟宜”商场里,中心的穹顶瀑布与立体环绕的室内森林已经成为旅人必去的景点。
郁郁葱葱的绿植完美地与商铺融合,让人们看到现代化与自然美结合一处的成功实践。新加坡长远的规划、整洁的环境、极高的植被覆蓋率使其无愧于“花园城市”的美称,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模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里似乎已经超越了理念,成为一个终极目标。

设计有趣的高档公寓楼。#摄于吉宝湾映水苑

虎年春节期间MBS植物园附近的老虎塑像,背景建筑是著名的金沙酒店。#摄于滨海湾花园

这稳定得可怕的气候
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交通。尽管城市占地面积比上海的浦东新区还要小三分之一,但是单靠公共运输横跨整座岛屿仍旧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新加坡的地铁修建时间较早,速度没有上海来得快。双层巴士较为常见,二楼玻璃窗前的那四个位置非常适合欣赏沿路的城市景色。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我一直非常不适应英制国家靠左行驶的交通规则,在乘坐扶梯时总是习惯性地站在右侧,在过马路时也常常习惯性地先望向左侧。有一次我急匆匆地过马路,看到左侧空旷便冲了出去,却听得右后方一辆轿车急刹,这才终于反应过来——在新加坡,左拐才是不受红绿灯影响的小拐。好在这里的司机看到要过马路的行人时都会停车让行,颇有华人社会特色。

先前在新加坡的路上看到这家以“上海”为名的公司,后来发现和上海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进口果源不包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