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海岸拍完這張封圖的十分鐘後,這裡開始下起了傾盆大雨。 城市、建築、交通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往往帶給人們一種城市很小的錯覺,等到身處其中便會發現,這座「花園城市」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其成功利用立體空間彌補了占地面積的不足。宏觀上,政府對各個地塊都做了詳細規劃,地盡其用的同時亦保證每個社區都有相鄰的教育、餐飲、醫療等配套生活設施。美中不足的是,從西海岸公園到東海岸的濱海灣,沿途海岸大多都被港口工業區占領,這可能也是宏觀權衡後對局部利益的犧牲。我們的那次沿海騎行總是沒能靠到海岸邊,在沿海高架底下吸了一路的汽車尾氣。

熱帶是火燒雲愛好者的天堂。
#攝於西海岸公園

某城市步道,可惜沒找到原圖。
#攝於我忘了在哪拍的了

感受一下公園植被——其實整個城市都像這樣。#攝於Fort Canning Park
而在微觀上,新加坡的建築設計充分利用垂直空間,並採用開放設計以貼近大自然。在新加坡,哪怕是同一個小區里的不同房屋往往都形狀不同,似是在建設之初就有人根據不同的環境去設計每一塊能被單獨優化的部分。不少由新加坡政府建設的「組屋」(根據我國的概念可稱為「老公房」)甚至因為獨特的設計成為了遊人必去的景點。
為節約空間,新加坡建造了大量立體停車樓;然而在綠地面積上,新加坡卻是毫不吝嗇自己稀缺的土地資源。數量驚人的大片綠地與森林公園反映了充分尊重自然的規劃理念,使得土地緊缺的國家鮮少讓人產生逼仄壓迫之感。
即便置身高樓林立的市中心,隨處可見的空中花園和屋頂綠化配合道路綠化也能減輕人在鋼筋水泥間穿行的不適。利用建築高層的開放空間種樹並不能讓新加坡人滿足,他們甚至把樹種到了建築內部。在樟宜機場邊的「星耀樟宜」商場裡,中心的穹頂瀑布與立體環繞的室內森林已經成為旅人必去的景點。
鬱鬱蔥蔥的綠植完美地與商鋪融合,讓人們看到現代化與自然美結合一處的成功實踐。新加坡長遠的規劃、整潔的環境、極高的植被覆蓋率使其無愧於「花園城市」的美稱,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模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裡似乎已經超越了理念,成為一個終極目標。

設計有趣的高檔公寓樓。#攝于吉寶灣映水苑

虎年春節期間MBS植物園附近的老虎塑像,背景建築是著名的金沙酒店。#攝於濱海灣花園

這穩定得可怕的氣候
在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之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交通。儘管城市占地面積比上海的浦東新區還要小三分之一,但是單靠公共運輸橫跨整座島嶼仍舊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如同其他已開發國家一樣,新加坡的地鐵修建時間較早,速度沒有上海來得快。雙層巴士較為常見,二樓玻璃窗前的那四個位置非常適合欣賞沿路的城市景色。剛到新加坡的時候,我一直非常不適應英制國家靠左行駛的交通規則,在乘坐扶梯時總是習慣性地站在右側,在過馬路時也常常習慣性地先望向左側。有一次我急匆匆地過馬路,看到左側空曠便沖了出去,卻聽得右後方一輛轎車急剎,這才終於反應過來——在新加坡,左拐才是不受紅綠燈影響的小拐。好在這裡的司機看到要過馬路的行人時都會停車讓行,頗有華人社會特色。

先前在新加坡的路上看到這家以「上海」為名的公司,後來發現和上海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進口果源不包括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