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那天上午,海底捞沦陷;下午,海底捞逆袭。
有人将海底捞的反应归纳为三个词:这锅我背、这错我改、员工我养。
恰恰就在前一天,全季酒店因“客用毛巾擦马桶”事件发布了相关声明,与1个月前美团失败的危机公关一样,他们都错失了将危机转变为契机的良机。
1个月前,美团外卖爆出“清真食品箱”事件,美团将锅甩给了“私自制作”的代理商,并在声明中表示“目前仅在甘肃临夏一地少量出现”、“将严格要求代理商和商家只使用官方物料”。但公众似乎对其并不领情。
而在海底捞的致歉声明中,我们看不到“仅”或“只有”这样的字眼。
首先,他们没有按照惯例,将事发的概率范围尽可能缩小,反而承认,“每个月我公司也会处理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
接下来,海底捞进一步表示,往常该类事件的处理结果会公告于众,消费者们可以通过其官网或者微信平台对此进行查证——为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找证据。
“我们感谢媒体和公众对海底捞火锅的监督并指出我们工作上的漏洞,这暴露了我们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公众无法容忍价值观错误,而管理可以补救的。换句话说,海底捞强调他们一直在坚守社会责任的底线,而对于管理漏洞深表自责。

对此,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特聘教授鲍勇剑表示,海底捞的致歉信是有亮点的危机公关稿件——给予读者正面的主观感受。
鲍勇剑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一切没有行动承诺的表态,至多是漂亮的危机公关,而能够经得起检验的危机管理一般包含下面的具体行动陈述:
“我们已经发现的问题有……”
“我们正采取的行动是……”
“我们还将落实……”
“检验上述行动的时间节点在……”
“如果没有做到,我们承诺的惩罚为……”
海底捞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在处理通报中出台了一些具体的行动陈述:
聘请第三方公司,对下水道、屋顶等各个卫生死角排查除鼠;与第三方虫害治理公司从新技术的运用、到门店设计等方向研究整改措施。
公布一系列整改措施的具体负责人的职位、姓名甚至联系电话:网络化监控——公司总经理杨小丽、监督意见联系人——副总经理杨斌、海外门店责任人——公司董事苟逸群、袁华强……
这些细节的公布,不仅使传说中的“相关负责人”瞬间透明,呼应了下文中“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的表述,还用新科技解决了消费者无法监督的疑虑,让一场浮于表面的“危机公关”变为有迹可循的“公关管理”。
同时,海底捞“处理通报”中第6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海底捞不会用“临时工”来顶包。
“涉事停业的两家门店的干部和职工无需恐慌,你们只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是公司深层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
不少公司出现舆论危机之后,都会推出基层员工“背锅”,所谓弃车保帅,因为一两个基层员工在集团利益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但海底捞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事件根由衍生到企业管理制度,并在公众面前保全员工。
海底捞一直以来主打“将员工当做顾客来服务”的企业文化。其大多数员工来自农村,经济能力不高,公司鼓动他们“双手改变命运”,并赋予他们给顾客赠送菜品、免单等权利,为其解决住宿,建立子女寄宿学校,对有贡献的员工奖励全家旅游、父母养老金等。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朱睿曾表示,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一层是员工关怀,“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怎么去关心他人”,而公众往往认为,心系员工的企业,不会对消费者太差。
有了这么多年培育的企业基因,海底捞如今这一“另类”应对才显得不做作。同时,它没有对员工进行偏袒和回避,表示涉事员工“需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社会形象几乎要崩塌的一刻,因为长期的企业基因不仅挽回了声誉,还又圈了一波好感度,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看到这里,为什么人们就愿意在海底捞排长队,承受高于同行的价格,或许就有了答案。
人们在排队等待的不只是一桌火锅,更是在等待一种高端的消费体验,一种“奢侈品”式的服务。
就是因为海底捞给了顾客足够的体面,海底捞才能有今日之体面。
资料来源:
1. 新浪财经:海底捞三小时危机公关
2. 奇点商业: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3. 浪潮工作室:海底捞为什么永远有人在排队
4. 老刘聊餐饮:排队之王海底捞是如何炼成的?
5. S老湿:为什么海底捞排队的人很少离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