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
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后就一直呈现疲软的趋势,尤其是近期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冲击外汇市场,英镑剧烈贬值,兑美元汇率跌至新低,亚太多国的货币汇率也受创。
英镑兑美元汇率一度下跌5%,达到一英镑兑1.0327美元,跌破1985年创下的最低记录。虽然英镑汇率过后收复部分失地,回升到一英镑兑1.05美元的水平,但两个交易日的累计跌幅已达到7%。
市场人士担心利率高涨将抑制经济增长,也冲击亚太地区多国的货币和股市。其中,韩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美元兑1420韩元的关口,达到超过13年来的最低点。另外,澳元、新西兰元和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创下多年来新低。
在股市方面,东京日经指数和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分别下跌将近2%和超过2.5%。本地海峡时报指数中午休市时也下跌大约1%,报3194点。
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当中,英国经济的萎缩幅度是最大的。

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英镑“跌跌不休”,除了兑美元下探37年新低,兑新元也跌破历史低点。
在出现技术回弹之前,英镑兑新元曾一度下跌至1.594的新低水平。
过去五年来,英镑兑新元长期处于下跌趋势,并且在2019年8月和2020年3月,出现过两次断崖式下跌。
英镑兑新元十年来挫逾19%
若观察过去一年,英镑更是从1.86不断探底到目前1.59的水平,跌幅约为13%;如果把观察期拉长来看,过去十年来,英镑兑新元下跌逾19%。
英磅兑美元的跌势更严峻,12个月内下探约17%,目前处于1英镑兑1.13美元水平,这也是自1985年来的37年新低。
英磅兑美元的跌势更严峻,12个月内下探约17%,目前处于1英镑兑1.13美元水平,这也是自1985年来的37年新低。
英国经济展望欠佳导致英镑走软,加上物价飞涨、能源价格带来成本压力,都令英镑欲振乏力。
不过,英国国家统计署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当地经济在6月份出现复苏迹象,国内生产总值比5月份增长8.7%,增幅高于分析员预测的8%。
英国中央银行上个星期表示,英国经济要到明年第四季才会恢复到疫情以前的规模,并警告,失业率预料会飙升。
英国经济展望欠佳导致英镑走软,加上物价飞涨、能源价格带来成本压力,都令英镑欲振乏力。

不过,英国国家统计署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当地经济在6月份出现复苏迹象,国内生产总值比5月份增长8.7%,增幅高于分析员预测的8%。
英国中央银行上个星期表示,英国经济要到明年第四季才会恢复到疫情以前的规模,并警告,失业率预料会飙升。
但英国飙升的通胀率和频频上调的能源费用,让当地不少企业陷入了财务困难。
英国7月份通胀率40年来首次达到双位数,再加上10月份即将调涨的电费,令当地的酒吧业者担忧生意做不下去。
“我们每个月大约差不多付2000英镑电费,电费将上涨到每周大约1000英镑了。”
目前英国最大的六家酒吧以及一些酿酒公司,已经致函政府寻求帮助。
“我们迫切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为小企业设定能源价格顶限,并制定一个长期计划,那我们就可以拯救社区中心的酒吧和酿酒厂。”
英国国家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当地超过三分之二的观光服务业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当中过半的业者决定自行承担这些额外成本。
万物腾涨,荷包缩水,澳大利亚不少家庭也开始为一日三餐做好省钱预算,但还是难以抵抗通胀压力。
美国经济衰退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指出,对抗通货膨胀可能会减缓国家经济的增长,美国因此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但预计不会陷入严重衰退。

美国当局正在关注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但由于美国的就业市场良好且强劲,相信有可能保持现有经济状态。
美国目前的通胀率太高,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通胀率。而美联储的目标是实现软着陆,也就是让通胀率在不导致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回到2%的目标。
长远来看,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就不可能有一个强劲的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通胀率今年6月创下40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9.1%。美联储正在逐步加息,以缓解消费者价格的压力,同时希望这么做不会让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脱轨。
新元料持续走强
比起其他货币,新币兑美元这一年来只下跌约4.7%,而这也使新币成为今年迄今表现最强的亚洲货币。
一些策略师估计,如果通货膨胀迫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续收紧汇率政策,那新元很可能持续走强。
在冠病疫情和乌克兰局势夹击下,经济学家预计全球可能在未来一、两年面对经济衰退,衰退情况甚至会持续长达五年。
新加坡在解除大部分冠病安全管理措施后,商场人流量逐渐恢复,业者也准备好迎接全球旅客重访狮城。尽管本地和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市场人士认为,经济巨轮底下其实暗潮汹涌,乌克兰局势导致国际油价飙升,中国因为疫情持续封锁,加上大宗物品供应短缺等因素,连锁效应持续发酵。
分析师也指出,全球多国的中央银行都通过加息应对通胀压力,不过如果油价和物价持续上升,各国可能难以应对。

“新加坡进入了稳定复苏的阶段,但很多其他经济体还处于刚复苏的脆弱阶段,在所有不利因素结合下,如果出现衰退的话,可以在未来两年到五年间持续存在。”
不过本地多年来一直在累积资金,即使发生与上世纪70年代类似的停滞性通货膨胀,相信新加坡也可以安然度过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