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
全球經濟在疫情之後就一直呈現疲軟的趨勢,尤其是近期美元匯率持續走強衝擊外匯市場,英鎊劇烈貶值,兌美元匯率跌至新低,亞太多國的貨幣匯率也受創。
英鎊兌美元匯率一度下跌5%,達到一英鎊兌1.0327美元,跌破1985年創下的最低記錄。雖然英鎊匯率過後收復部分失地,回升到一英鎊兌1.05美元的水平,但兩個交易日的累計跌幅已達到7%。
市場人士擔心利率高漲將抑制經濟增長,也衝擊亞太地區多國的貨幣和股市。其中,韓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破1美元兌1420韓元的關口,達到超過13年來的最低點。另外,澳元、紐西蘭元和歐元兌美元匯率也創下多年來新低。
在股市方面,東京日經指數和韓國綜合股價指數分別下跌將近2%和超過2.5%。本地海峽時報指數中午休市時也下跌大約1%,報3194點。
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當中,英國經濟的萎縮幅度是最大的。

嚴峻的經濟形勢造成英鎊「跌跌不休」,除了兌美元下探37年新低,兌新元也跌破歷史低點。
在出現技術回彈之前,英鎊兌新元曾一度下跌至1.594的新低水平。
過去五年來,英鎊兌新元長期處於下跌趨勢,並且在2019年8月和2020年3月,出現過兩次斷崖式下跌。
英鎊兌新元十年來挫逾19%
若觀察過去一年,英鎊更是從1.86不斷探底到目前1.59的水平,跌幅約為13%;如果把觀察期拉長來看,過去十年來,英鎊兌新元下跌逾19%。
英磅兌美元的跌勢更嚴峻,12個月內下探約17%,目前處於1英鎊兌1.13美元水平,這也是自1985年來的37年新低。
英磅兌美元的跌勢更嚴峻,12個月內下探約17%,目前處於1英鎊兌1.13美元水平,這也是自1985年來的37年新低。
英國經濟展望欠佳導致英鎊走軟,加上物價飛漲、能源價格帶來成本壓力,都令英鎊欲振乏力。
不過,英國國家統計署公布的數據也顯示,當地經濟在6月份出現復甦跡象,國內生產總值比5月份增長8.7%,增幅高於分析員預測的8%。
英國中央銀行上個星期表示,英國經濟要到明年第四季才會恢復到疫情以前的規模,並警告,失業率預料會飆升。
英國經濟展望欠佳導致英鎊走軟,加上物價飛漲、能源價格帶來成本壓力,都令英鎊欲振乏力。

不過,英國國家統計署公布的數據也顯示,當地經濟在6月份出現復甦跡象,國內生產總值比5月份增長8.7%,增幅高於分析員預測的8%。
英國中央銀行上個星期表示,英國經濟要到明年第四季才會恢復到疫情以前的規模,並警告,失業率預料會飆升。
但英國飆升的通脹率和頻頻上調的能源費用,讓當地不少企業陷入了財務困難。
英國7月份通脹率40年來首次達到雙位數,再加上10月份即將調漲的電費,令當地的酒吧業者擔憂生意做不下去。
「我們每個月大約差不多付2000英鎊電費,電費將上漲到每周大約1000英鎊了。」
目前英國最大的六家酒吧以及一些釀酒公司,已經致函政府尋求幫助。
「我們迫切呼籲政府採取行動,為小企業設定能源價格頂限,並制定一個長期計劃,那我們就可以拯救社區中心的酒吧和釀酒廠。」
英國國家統計署的數據顯示,當地超過三分之二的觀光服務業受到了物價上漲的影響,當中過半的業者決定自行承擔這些額外成本。
萬物騰漲,荷包縮水,澳大利亞不少家庭也開始為一日三餐做好省錢預算,但還是難以抵抗通脹壓力。
美國經濟衰退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指出,對抗通貨膨脹可能會減緩國家經濟的增長,美國因此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但預計不會陷入嚴重衰退。

美國當局正在關注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但由於美國的就業市場良好且強勁,相信有可能保持現有經濟狀態。
美國目前的通脹率太高,有必要採取措施降低通脹率。而美聯儲的目標是實現軟著陸,也就是讓通脹率在不導致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回到2%的目標。
長遠來看,如果通脹得不到控制,就不可能有一個強勁的勞動力市場。
美國的通脹率今年6月創下40年來的最高水平,達到9.1%。美聯儲正在逐步加息,以緩解消費者價格的壓力,同時希望這麼做不會讓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脫軌。
新元料持續走強
比起其他貨幣,新幣兌美元這一年來只下跌約4.7%,而這也使新幣成為今年迄今表現最強的亞洲貨幣。
一些策略師估計,如果通貨膨脹迫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續收緊匯率政策,那新元很可能持續走強。
在冠病疫情和烏克蘭局勢夾擊下,經濟學家預計全球可能在未來一、兩年面對經濟衰退,衰退情況甚至會持續長達五年。
新加坡在解除大部分冠病安全管理措施後,商場人流量逐漸恢復,業者也準備好迎接全球旅客重訪獅城。儘管本地和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市場人士認為,經濟巨輪底下其實暗潮洶湧,烏克蘭局勢導致國際油價飆升,中國因為疫情持續封鎖,加上大宗物品供應短缺等因素,連鎖效應持續發酵。
分析師也指出,全球多國的中央銀行都通過加息應對通脹壓力,不過如果油價和物價持續上升,各國可能難以應對。

「新加坡進入了穩定復甦的階段,但很多其他經濟體還處於剛復甦的脆弱階段,在所有不利因素結合下,如果出現衰退的話,可以在未來兩年到五年間持續存在。」
不過本地多年來一直在累積資金,即使發生與上世紀70年代類似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相信新加坡也可以安然度過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