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新加坡取消工作准证最长年限限制,年龄上限提至63岁,配额不变。此举旨在优化劳动力结构,解决企业生产力等问题,还涉及社会融入、医疗及居留权等需讨论的问题。
1. 新加坡放宽工作准证限制
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对工作准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取消工作准证的最长工作年限限制并提高年龄上限,旨在优化劳动力结构,而非增加外籍工人数量。
政策调整自7月起生效,届时工作准证持有者将不再受最长14至26年工作年限的限制,此前来自马来西亚、香港、澳门、韩国和台湾的工人已不受此限。

来源:CNA
同时,工作准证持有者的最高年龄限制将提高至63岁,与本地退休年龄一致。
不过,行业特定的外籍工人配额(依赖比率上限)仍维持不变,服务业为35%,建筑和加工业为83.3%,企业雇佣的工作准证和S准证持有者人数不得超过行业配额。
2. 变革契合行业需求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副主席、新纶控股首席执行官兼国会议员李指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亟需稳定且经验丰富的劳动力维持生产力。
工作准证政策变化可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减少运营中断。
以加工行业为例,现行规定曾导致企业不得不解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新政策则能使企业长期留住他们,有效指导和培训年轻员工,提升运营安全性、减少停机时间并显著提高生产力。
此外,面对来自韩国和中东等经济体在吸引技术工人方面的激烈竞争,修订后的政策通过提供更大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性,有望增强新加坡对技术工人的吸引力。

来源:CNA
从6月起,不丹、柬埔寨和老挝将被列入非传统外籍劳动力来源国名单,9月起,这些国家的工人可从事更多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
特塞拉副教授认为,工作准证调整解决了企业生产力以及外籍劳动力成本和可用性两个关键结构性问题,限制工作年限阻碍生产力提升,而随着传统和非传统劳动力来源国经济加速增长,吸引外籍工人愈发困难。
3. 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允许工作准证持有者在新加坡停留更长时间,有助于管理其对新加坡社会结构的影响。
这是解决外籍工人融入社会问题更合理的方式,招聘新外籍员工意味着重启文化学习过程,对接收社会和工人自身都具有破坏性,而长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外籍工人熟悉当地规范,更易融入社会。
讨论重点不仅在于外籍工人数量,还在于定义他们与新加坡人之间的社会契约,外籍工人应意识到其在新加坡的存在是政治敏感问题,并尊重新加坡规范。
长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外籍工人更易融入社会,这可能改变人们对工作准证持有者的看法,从临时、低技能劳动力转变为能补充本地关键行业和职业的技能与经验人才库。
随着工作准证持有者可在新加坡停留至63岁,医疗需求成为紧迫问题。
特塞拉副教授指出,现行制度下许多外籍工人在慢性病高发年龄前离开新加坡,且因保险不足,常被送回家乡接受严重疾病治疗。
对于年长工作准证持有者,至少需提供日常慢性病治疗,并重新考虑离境流程。
此外,长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工作准证持有者的永久居留权问题也引发讨论。
特塞拉副教授指出,在许多国家,长期合法居留足以使外籍工人获得永久居留权,但新加坡工作准证持有者无此资格,预计未来相关讨论将增多。
同时,工作准证持有者与本地人结婚需政府批准,也引发关于社会融合的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都有待新加坡社会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1. Longer stay for work permit holders does not mean more foreign workers, say analysts, 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