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新加坡取消工作準證最長年限限制,年齡上限提至63歲,配額不變。此舉旨在優化勞動力結構,解決企業生產力等問題,還涉及社會融入、醫療及居留權等需討論的問題。
1. 新加坡放寬工作準證限制
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對工作準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取消工作準證的最長工作年限限制並提高年齡上限,旨在優化勞動力結構,而非增加外籍工人數量。
政策調整自7月起生效,屆時工作準證持有者將不再受最長14至26年工作年限的限制,此前來自馬來西亞、香港、澳門、韓國和台灣的工人已不受此限。

來源:CNA
同時,工作準證持有者的最高年齡限制將提高至63歲,與本地退休年齡一致。
不過,行業特定的外籍工人配額(依賴比率上限)仍維持不變,服務業為35%,建築和加工業為83.3%,企業僱傭的工作準證和S准證持有者人數不得超過行業配額。
2. 變革契合行業需求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副主席、新綸控股執行長兼國會議員李指出,勞動密集型行業亟需穩定且經驗豐富的勞動力維持生產力。
工作準證政策變化可減少人員流動,降低招聘和培訓成本,減少運營中斷。
以加工行業為例,現行規定曾導致企業不得不解僱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新政策則能使企業長期留住他們,有效指導和培訓年輕員工,提升運營安全性、減少停機時間並顯著提高生產力。
此外,面對來自韓國和中東等經濟體在吸引技術工人方面的激烈競爭,修訂後的政策通過提供更大工作保障和職業穩定性,有望增強新加坡對技術工人的吸引力。

來源:CNA
從6月起,不丹、柬埔寨和寮國將被列入非傳統外籍勞動力來源國名單,9月起,這些國家的工人可從事更多製造業和服務業工作。
特塞拉副教授認為,工作準證調整解決了企業生產力以及外籍勞動力成本和可用性兩個關鍵結構性問題,限制工作年限阻礙生產力提升,而隨著傳統和非傳統勞動力來源國經濟加速增長,吸引外籍工人愈發困難。
3. 政策調整的社會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允許工作準證持有者在新加坡停留更長時間,有助於管理其對新加坡社會結構的影響。
這是解決外籍工人融入社會問題更合理的方式,招聘新外籍員工意味著重啟文化學習過程,對接收社會和工人自身都具有破壞性,而長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外籍工人熟悉當地規範,更易融入社會。
討論重點不僅在於外籍工人數量,還在於定義他們與新加坡人之間的社會契約,外籍工人應意識到其在新加坡的存在是政治敏感問題,並尊重新加坡規範。
長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外籍工人更易融入社會,這可能改變人們對工作準證持有者的看法,從臨時、低技能勞動力轉變為能補充本地關鍵行業和職業的技能與經驗人才庫。
隨著工作準證持有者可在新加坡停留至63歲,醫療需求成為緊迫問題。
特塞拉副教授指出,現行制度下許多外籍工人在慢性病高發年齡前離開新加坡,且因保險不足,常被送回家鄉接受嚴重疾病治療。
對於年長工作準證持有者,至少需提供日常慢性病治療,並重新考慮離境流程。
此外,長期在新加坡生活的工作準證持有者的永久居留權問題也引發討論。
特塞拉副教授指出,在許多國家,長期合法居留足以使外籍工人獲得永久居留權,但新加坡工作準證持有者無此資格,預計未來相關討論將增多。
同時,工作準證持有者與本地人結婚需政府批准,也引發關於社會融合的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都有待新加坡社會深入探討。
參考資料:
1. Longer stay for work permit holders does not mean more foreign workers, say analysts, 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