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信用:新加坡中短期去碳重要工具,政府大力支持脱碳企业

2025年03月21日   •   0次阅读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3月17日在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举办的座谈会上说,新加坡不久前公布2035年国家自定贡献,明确指向要最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她指出,新加坡土地有限,难以单靠太阳能或风能彻底去碳化,必须与其他国家合作,抵消碳排放;碳信用是新加坡短期至中期的重要去碳工具,但前提是相关去碳化项目须符合国家标准。

根据新加坡2035年国家自定贡献,要让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8年达到顶峰,之后从那年的6443万公吨,减至2035年的4500万公吨至5000万公吨之间。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须借助国际合作和碳市场机制。傅海燕忆述,去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各国在新的气候融资目标谈判中陷入僵局,反而促使谈判代表加紧推动《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共识,最终正式启动碳信用交易机制

然而,世界愈发动荡,势必对气候行动造成影响,未来的COP谈判料更加艰难。新加坡气候行动大使孟文能(Ravi Menon)致辞时指出,无论政治如何变化,世界正走向“气候受损”(climate-impaired)和“碳受限”(carbon-constrained)的未来;在“气候受损”的未来,气候变化将削弱生产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计,企业须提升韧性以应对这些变化。而在“碳受限”的世界,削减碳排势在必行,企业须适应更严格的法规、更高的碳税等政策限制,在新的营运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新加坡会在2025年购买首批碳信用,以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和工业部(MTI)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起采购合格碳信用的提案请求目前,新加坡已于 2 月 28 日与不丹最终达成了一项双边碳交易协议。这是新加坡签署的第三个类似协议,之前的两个是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加纳达成的。这些双边协议——称为实施协议——将为新加坡最终从这三个国家的项目购买碳信用额度铺平道路,以实现其在《巴黎协定》下的气候目标。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