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3月17日在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說,新加坡不久前公布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明確指向要最遲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她指出,新加坡土地有限,難以單靠太陽能或風能徹底去碳化,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抵消碳排放;碳信用是新加坡短期至中期的重要去碳工具,但前提是相關去碳化項目須符合國家標準。

根據新加坡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要讓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8年達到頂峰,之後從那年的6443萬公噸,減至2035年的4500萬公噸至5000萬公噸之間。要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須藉助國際合作和碳市場機制。傅海燕憶述,去年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上,各國在新的氣候融資目標談判中陷入僵局,反而促使談判代表加緊推動《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共識,最終正式啟動碳信用交易機制。

然而,世界愈發動盪,勢必對氣候行動造成影響,未來的COP談判料更加艱難。新加坡氣候行動大使孟文能(Ravi Menon)致辭時指出,無論政治如何變化,世界正走向「氣候受損」(climate-impaired)和「碳受限」(carbon-constrained)的未來;在「氣候受損」的未來,氣候變化將削弱生產力,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生計,企業須提升韌性以應對這些變化。而在「碳受限」的世界,削減碳排勢在必行,企業須適應更嚴格的法規、更高的碳稅等政策限制,在新的營運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新加坡會在2025年購買首批碳信用,以抵消其溫室氣體排放,貿易和工業部(MTI)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起採購合格碳信用的提案請求。目前,新加坡已於 2 月 28 日與不丹最終達成了一項雙邊碳交易協議。這是新加坡簽署的第三個類似協議,之前的兩個是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加納達成的。這些雙邊協議——稱為實施協議——將為新加坡最終從這三個國家的項目購買碳信用額度鋪平道路,以實現其在《巴黎協定》下的氣候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