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成功“与冠病共存” 必须同时做到这三点

2021年09月22日   •   2万次阅读

所谓与冠病共存,当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踪、可匡列的范围的情况下,容忍病毒在社会低度传播,逐步解除国内限制措施,以达到救济民生的目的。(海峡时报)

作者 何东生

著防疫策略由“零容忍”逐步转向“与冠病共存”,我国冠病确诊数目在过去几周陡然增加,每日新增病例屡创新高。

在此情势下,政府采取审慎观察的态度,一面部署医疗资源,一面为病例飙升给民众打预防针,并呼吁人民自律。笔者认为,当下正处于与疫情拉锯的紧要关头,亟需正本清源,适时检讨防疫措施。

我国冠病确诊数目在过去几周陡然增加,不少小贩中心暴发本土感染群。(联合早报)

首先,应明确我国建设与冠病共存社会之初衷。

纵观全球,各国与冠病共存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民众不满防疫措施、有的因政府无力防堵疫情、有的陷入意识形态之争,有的成为当政者不作的借口。

然而,凡此种种,均非我国情状。我国政府有能,人民惜身,上下一 心,唯经济问题而须放弃“零容忍”的策略。因此,我国与冠病共存之意义必不同于他国,他国社会之图景必不能为我国开放之蓝图。

显而易见,此次疫情对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影响是苦乐不均的。 过去一年,当旅游航空、餐饮零售以及文艺领域苦苦挣扎之时,金融保险、资讯通信、制造海运等行业强势反弹,有些领域的表现甚至超越过往。

根据贸工部评估,受冲击的领域主要缘于边境管制与国内防控措施,而繁荣景象则集中在外向型经济领域,主要受到国际因素影响,并不操之在我。放宽防疫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疫情期间冷冷清清的樟宜机场。(海峡时报)

其次,建设“冠病坚韧”的社会不等同于打造与冠病共存的个体。

德尔塔变种的惊人威力再次警醒我们,人类个体与新冠病毒,只有你死我活,没有和谐共处。我们随时面临传染更广,伤害更大的变种病毒突破现有疫苗,在一夕之间扫尽医疗资源。

另外,国外一些研究也指出,冠病所导致的长期后遗症,不可不察。因此,加护病房(ICU)床位充裕与否只是底线,我们不能忽视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尤其是近期儿童感染显著增加。病毒威胁不因人为定性而减弱,不设防的共存无异于掩耳盗铃。

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十二分谨慎的态度,即除非已证明无虞,否则便以有害处置。

虽然我们常讲行事要有所本,但证据总是滞后的。新冠病毒来得又急又猛,事实已经一再证明,当有足够证据促使我们采取更激烈的措施时,巨大的损失已不可挽回。去年伊始,我们不还是在说只有生病的人才需佩戴口罩吗?

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疫苗,疫苗只是个人对抗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病毒不断变种,疫苗的主要作用也从防感染变成防重症。辉瑞与莫德那公司都已表示,其疫苗防护力也会在接种半年后显著降低,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直接种追加剂。这两款疫苗本是作应急之用,缺乏长期接种的副作用研究。

我们万不能觉得打了两剂疫苗便有神功护体, 轻忽其他防疫措施,或良好卫生习惯。即便接种也可感染病毒,更可传染亲朋。

伊丽莎白医院的疫苗接种中心。(法新社)

所谓与冠病共存,当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踪、可匡列的范围的情况下,容忍病毒在社会低度传播,逐步解除国内限制措施,以达到救济民生的目的。

我们应当意识到,经济上最受限制措施影响的人们,也恰恰是最易接触感染冠病的一群。

他们往往是各行各业里的一线人员或基层员工,其中更不乏年长人士。如果控制不住,将他们暴露在感染的高风险之下,一旦染疫仍需隔离,那么纵然开放,于其更有何益?

只有国内疫情控制住了,民生才得以解困,民众才得以自由,各国才能视我国为安全之地,我国才能发挥联系欧亚的作用。对于边境管制所带来的问题,应在不实质增加本地风险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国家的情况,依据不同行业的需要, 精准施策,慎之又慎。我们并不需要附带死伤的经济复苏。

过渡到与冠病共存的社会,冷静观察也应当机立断,沉着应对更要步步为营。病毒威胁之下,防疫之责之重并未减缓,不在公家,便在个人。

诚然,在“冠病坚韧”的社会,个人要担起更多的责任,但调整防疫措施万万要避免传达出“政府管不了,你们自求多福”这样的讯息。

想当初严格防范之时尚有侥幸之徒造成破口,遑论以往。另外,我国地窄人稠,高度老龄化,年轻人与年长者同住比例亦高(如父母子女、房客房东),纵然接种比例高达80%以 上,仍有以老弱儿童为主的数十万未免疫群体。疫病流行之下,他们没有防火墙。

我们应当意识到,经济上最受限制措施影响的人们,也恰恰是最易接触感染冠病的一群。他们往往是各行各业里的一线人员或基层员工,其中更不乏年长人士。(联合早报)

一、与冠病共存,要高度警戒,要有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

不能因为疫情得到一时缓解, 疫苗暂时避免重症,便文恬武嬉,当作天下太平,悉皆如旧。应加大对病毒传播、人体危害、 特别是长期危害的研究,并积极侦测,密切关注本地和海外病毒变种,莫重蹈德尔塔之覆辙。

二、与冠病共存,要做到公平正义。

不能一方面楼市股市热火朝天,一方面基层民众举步维艰,一方面有人组团出国旅游,一方面众人无法参与本地活动。我们不能让经济弱势者承担 开放的大部风险与成本,更不能让无法接种疫苗的年长者在鸽子笼中度过余生。

三、与冠病共存,要补齐短板。

依靠现有基础,政府与民间结合,加强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切实做到令行禁止,使老幼孤独皆有所照料。长期来说,我们要加强在国际人流受限时的经济韧性,在一两个工业领域花大气力,做到我有他无的世界顶尖水平。唯有如此,才可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海峡时报)

外邦不足法,我国当自强。 正如王乙康部长所指出,“新加坡正在开拓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既然人是我们唯一的先天禀赋,那么全民的身体健康就是我们黑暗尽处的曙光。

555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6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每月生活费13000新币!新加坡火到发烫,中产们,这你受得了么?
2025年05月05日   •   4446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
新币攻破5.6关口!大选倒计时,抢占政策+汇率“黄金交叉点”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阅读
新加坡保险:住院/重疾/指数寿险如何守护你的未来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