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成功「與冠病共存」 必須同時做到這三點

2021年09月22日   •   2萬次閱讀

所謂與冠病共存,當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蹤、可匡列的範圍的情況下,容忍病毒在社會低度傳播,逐步解除國內限制措施,以達到救濟民生的目的。(海峽時報)

作者 何東生

著防疫策略由「零容忍」逐步轉向「與冠病共存」,我國冠病確診數目在過去幾周陡然增加,每日新增病例屢創新高。

在此情勢下,政府採取審慎觀察的態度,一面部署醫療資源,一面為病例飆升給民眾打預防針,並呼籲人民自律。筆者認為,當下正處於與疫情拉鋸的緊要關頭,亟需正本清源,適時檢討防疫措施。

我國冠病確診數目在過去幾周陡然增加,不少小販中心暴發本土感染群。(聯合早報)

首先,應明確我國建設與冠病共存社會之初衷。

縱觀全球,各國與冠病共存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因民眾不滿防疫措施、有的因政府無力防堵疫情、有的陷入意識形態之爭,有的成為當政者不作的藉口。

然而,凡此種種,均非我國情狀。我國政府有能,人民惜身,上下一 心,唯經濟問題而須放棄「零容忍」的策略。因此,我國與冠病共存之意義必不同於他國,他國社會之圖景必不能為我國開放之藍圖。

顯而易見,此次疫情對我國各個經濟領域的影響是苦樂不均的。 過去一年,當旅遊航空、餐飲零售以及文藝領域苦苦掙扎之時,金融保險、資訊通信、製造海運等行業強勢反彈,有些領域的表現甚至超越過往。

根據貿工部評估,受衝擊的領域主要緣於邊境管制與國內防控措施,而繁榮景象則集中在外向型經濟領域,主要受到國際因素影響,並不操之在我。放寬防疫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疫情期間冷冷清清的樟宜機場。(海峽時報)

其次,建設「冠病堅韌」的社會不等同於打造與冠病共存的個體。

德爾塔變種的驚人威力再次警醒我們,人類個體與新冠病毒,只有你死我活,沒有和諧共處。我們隨時面臨傳染更廣,傷害更大的變種病毒突破現有疫苗,在一夕之間掃盡醫療資源。

另外,國外一些研究也指出,冠病所導致的長期後遺症,不可不察。因此,加護病房(ICU)床位充裕與否只是底線,我們不能忽視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尤其是近期兒童感染顯著增加。病毒威脅不因人為定性而減弱,不設防的共存無異於掩耳盜鈴。

面對新情況,我們必須採取十二分謹慎的態度,即除非已證明無虞,否則便以有害處置。

雖然我們常講行事要有所本,但證據總是滯後的。新冠病毒來得又急又猛,事實已經一再證明,當有足夠證據促使我們採取更激烈的措施時,巨大的損失已不可挽回。去年伊始,我們不還是在說只有生病的人才需佩戴口罩嗎?

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疫苗,疫苗只是個人對抗病毒的最後一道防線。 隨著病毒不斷變種,疫苗的主要作用也從防感染變成防重症。輝瑞與莫德那公司都已表示,其疫苗防護力也會在接種半年後顯著降低,意味著我們需要一直接種追加劑。這兩款疫苗本是作應急之用,缺乏長期接種的副作用研究。

我們萬不能覺得打了兩劑疫苗便有神功護體, 輕忽其他防疫措施,或良好衛生習慣。即便接種也可感染病毒,更可傳染親朋。

伊莉莎白醫院的疫苗接種中心。(法新社)

所謂與冠病共存,當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蹤、可匡列的範圍的情況下,容忍病毒在社會低度傳播,逐步解除國內限制措施,以達到救濟民生的目的。

我們應當意識到,經濟上最受限制措施影響的人們,也恰恰是最易接觸感染冠病的一群。

他們往往是各行各業里的一線人員或基層員工,其中更不乏年長人士。如果控制不住,將他們暴露在感染的高風險之下,一旦染疫仍需隔離,那麼縱然開放,於其更有何益?

只有國內疫情控制住了,民生才得以解困,民眾才得以自由,各國才能視我國為安全之地,我國才能發揮聯繫歐亞的作用。對於邊境管制所帶來的問題,應在不實質增加本地風險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國家的情況,依據不同行業的需要, 精準施策,慎之又慎。我們並不需要附帶死傷的經濟復甦。

過渡到與冠病共存的社會,冷靜觀察也應當機立斷,沉著應對更要步步為營。病毒威脅之下,防疫之責之重並未減緩,不在公家,便在個人。

誠然,在「冠病堅韌」的社會,個人要擔起更多的責任,但調整防疫措施萬萬要避免傳達出「政府管不了,你們自求多福」這樣的訊息。

想當初嚴格防範之時尚有僥倖之徒造成破口,遑論以往。另外,我國地窄人稠,高度老齡化,年輕人與年長者同住比例亦高(如父母子女、房客房東),縱然接種比例高達80%以 上,仍有以老弱兒童為主的數十萬未免疫群體。疫病流行之下,他們沒有防火牆。

我們應當意識到,經濟上最受限制措施影響的人們,也恰恰是最易接觸感染冠病的一群。他們往往是各行各業里的一線人員或基層員工,其中更不乏年長人士。(聯合早報)

一、與冠病共存,要高度警戒,要有持久作戰的思想準備。

不能因為疫情得到一時緩解, 疫苗暫時避免重症,便文恬武嬉,當作天下太平,悉皆如舊。應加大對病毒傳播、人體危害、 特別是長期危害的研究,並積極偵測,密切關注本地和海外病毒變種,莫重蹈德爾塔之覆轍。

二、與冠病共存,要做到公平正義。

不能一方面樓市股市熱火朝天,一方面基層民眾舉步維艱,一方面有人組團出國旅遊,一方面眾人無法參與本地活動。我們不能讓經濟弱勢者承擔 開放的大部風險與成本,更不能讓無法接種疫苗的年長者在鴿子籠中度過餘生。

三、與冠病共存,要補齊短板。

依靠現有基礎,政府與民間結合,加強基層組織動員能力,切實做到令行禁止,使老幼孤獨皆有所照料。長期來說,我們要加強在國際人流受限時的經濟韌性,在一兩個工業領域花大氣力,做到我有他無的世界頂尖水平。唯有如此,才可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裡站穩腳跟。

(海峽時報)

外邦不足法,我國當自強。 正如王乙康部長所指出,「新加坡正在開拓一條無人走過的路」。

既然人是我們唯一的先天稟賦,那麼全民的身體健康就是我們黑暗盡處的曙光。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