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闽南语]]”只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所以除了专家学者以外,其余来自[[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地区的百姓并没有“闽南”这个概念,更不会把自己称为“闽南人”或把自己的语言称为“[[闽南语]]”。
2、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中,来自[[泉漳]](包括[[厦门]])的移民远远超过福建省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扎根之后,因为沟通需要,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渐渐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话]],简称[[福建话]]。来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数,他们当时为了沟通需要,也得舍弃使用自己的[[闽东话]]和[[莆仙话]]而改用属于[[闽南语]]系的[[新加坡福建话]]。马来西亚也有类似情况。(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会很明确的说自己是“福州人”和“兴化人”,不会说自己是“福建人”,因为“福建人”这个称谓早已被“闽南人”所使用。)
现今的新加坡华人大部分属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以前的第二批移民浪潮的后裔,而并非属于明末清初的第一批移民浪潮的后裔。新加坡的华人大部分是[[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时期移民到新加坡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后裔。因此,大部分新加坡华人的中文程度理应没有第一批移民浪潮后裔那么差。但是,因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自1965年建国以来一直偏重英文而轻视中文(部分原因是为了排斥中国大陆的共产思想,限制新加坡国民与中国大陆亲友交流),导致一批又一批的新加坡本地出生的华人接触不到中华文化的母体,对原本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日趋感到陌生。这种现象尤其反映在90后的新生代,既把祖宗的南方汉语方言给忘了,在学习华人共同语“华语”也遇上诸多困难,索性把英国人的母语“英语”当成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曾受到新加坡政府和语言学者的关注,并想方设法扭转这个趋势。这批精英不但给“新华文学”增添了不少著作,贡献不小,也在汉语教学方面为新加坡的中华文化出一份力。但是,因新加坡政府内部许多高官都是受英文
教育者,其中文能力也都不好,在推广华语的时候通常只是做表面功夫,所以许多有心人士的贡献最终石沉大海。
近几年,新加坡政府似乎开始意识到保留新加坡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一年一度的[[推广华语运动]]。电视上也播放了一些欧美以及非洲裔小孩说华语的片段,以激励(也可说讽刺)新加坡新一代华人认真看待自己的母语。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也在电视上和报章上呼吁国民开始认真学习自己的华语,并鼓励一些使用英语为家庭用语的人开始在家里转用华语与家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