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時「[[閩南語]]」只是一個語言學概念,所以除了專家學者以外,其餘來自[[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的百姓並沒有「閩南」這個概念,更不會把自己稱為「閩南人」或把自己的語言稱為「[[閩南語]]」。
2、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國初年的移民浪潮中,來自[[泉漳]](包括[[廈門]])的移民遠遠超過福建省其他地區的移民。這三地的移民到新加坡紮根之後,因為溝通需要,這三地原本就很接近的方言被混在一起使用,漸漸地形成[[新加坡福建話]],簡稱[[福建話]]。來自福州和莆田等地的移民占少數,他們當時為了溝通需要,也得捨棄使用自己的[[閩東話]]和[[莆仙話]]而改用屬於[[閩南語]]系的[[新加坡福建話]]。馬來西亞也有類似情況。(新加坡的福州人和莆田人通常都會很明確的說自己是「福州人」和「興化人」,不會說自己是「福建人」,因為「福建人」這個稱謂早已被「閩南人」所使用。)
現今的新加坡華人大部分屬於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以前的第二批移民浪潮的後裔,而並非屬於明末清初的第一批移民浪潮的後裔。新加坡的華人大部分是[[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移民到新加坡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後裔。因此,大部分新加坡華人的中文程度理應沒有第一批移民浪潮後裔那麼差。但是,因為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政策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偏重英文而輕視中文(部分原因是為了排斥中國大陸的共產思想,限制新加坡國民與中國大陸親友交流),導致一批又一批的新加坡本地出生的華人接觸不到中華文化的母體,對原本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化日趨感到陌生。這種現象尤其反映在90後的新生代,既把祖宗的南方漢語方言給忘了,在學習華人共同語「華語」也遇上諸多困難,索性把英國人的母語「英語」當成自己的「母語」。這種現象曾受到新加坡政府和語言學者的關注,並想方設法扭轉這個趨勢。這批精英不但給「新華文學」增添了不少著作,貢獻不小,也在漢語教學方面為新加坡的中華文化出一份力。但是,因新加坡政府內部許多高官都是受英文
教育者,其中文能力也都不好,在推廣華語的時候通常只是做表面功夫,所以許多有心人士的貢獻最終石沉大海。
近幾年,新加坡政府似乎開始意識到保留新加坡中華文化的重要性,開始注重一年一度的[[推廣華語運動]]。電視上也播放了一些歐美以及非洲裔小孩說華語的片段,以激勵(也可說諷刺)新加坡新一代華人認真看待自己的母語。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也在電視上和報章上呼籲國民開始認真學習自己的華語,並鼓勵一些使用英語為家庭用語的人開始在家裡轉用華語與家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