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的羽毛球市场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由于中国市场的波动,本地的羽毛球价格明显上涨,这就像蝴蝶效应般在新加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些羽毛球爱好者甚至越过长堤,到马来西亚去买更便宜的羽毛球,还有人组团购买,试图通过批量采购来降低成本。甚至还有球友开始买回收来的旧羽毛球,尽可能节省开支。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涨价现象竟然与中国的鸭、鹅,甚至猪价都有关系。大品牌羽毛球的价格从去年初的19元9角涨到了如今的29元9角,即便如此,市场上依然供不应求。
羽毛球的价格自疫情以来持续上涨,但今年的涨幅尤其离谱,而且货源更为紧缺。在武吉巴督经营运动用品店的业者陈豪达也指出,羽毛球的价格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涨一次,大品牌的涨幅更为显著,而小品牌的涨幅相对较小。比如,尤尼克斯每几个月就会涨价约5%,而李宁和亚狮龙等品牌的涨幅则较为温和。
这次的羽毛球涨价潮无疑给本地羽毛球爱好者带来了不少困扰,也促使他们采取各种办法来应对不断攀升的价格。不管是跨境采购还是购买二手球,大家都在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今年7月,中国的羽毛球市场出现了全线涨价的现象,成为了周边国家羽毛球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亚狮龙、胜利、翎美和威克多等主要品牌纷纷调高价格,普遍涨幅达30%左右,部分型号甚至涨价50%。
中国羽毛球厂商将价格上涨归因于原材料紧缺,尤其是制作羽毛球所需的毛片短缺。天然羽毛球通常由16根大羽毛组成,这些羽毛主要来自鸭、鹅翅膀上的大羽毛。厂商需要经过加工,将这些大羽毛制成羽毛球所需的羽片。据统计,每制作一个羽毛球,平均需要耗费1.14只鸭子或0.8只鹅。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鸭和鹅的产量持续下降。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去年中国的肉鸭和肉鹅出栏量分别为42.18亿只和5.15亿只,相较四年前的48.78亿只和6.34亿只有显著下降。部分分析认为,这一变化也与中国猪肉价格走低有一定关系。
由于猪肉价格下降,改变了民众的饮食习惯,原本吃鸭肉的人改为吃猪肉,间接导致鸭子存栏量减少,进而影响了制作羽毛球的原材料供应。
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羽毛球市场的价格上涨,也给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国际羽毛球爱好者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如何维持球类运动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了球迷们的新挑战。
羽毛球在新加坡及周边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可谓空前高涨。尽管羽毛球价格因原材料减少和价格上涨而不断攀升,本地的羽毛球爱好者们依然对这项运动热情不减。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普及,需求也随之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这项运动。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许多球友不得不改变购买习惯,以控制开销。
部分羽毛球爱好者甚至越过长堤,到马来西亚采购价格更实惠的羽毛球;还有人通过集体采购的方式获得更低的价格。此外,由于大品牌羽毛球价格涨幅较大,一些球友转而选择涨幅较小的小品牌球。
在应对涨价的同时,球友们也开始探索其他替代方案。些人选择适合室外场地的塑料球或新材料碳素羽毛球;也有球友会寻找库存货、稍微便宜一些的使用过的旧球或回收再利用的羽毛球。
在中国,羽毛球不仅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据统计,中国有约2.5亿人参与这项运动。尽管羽毛球价格上涨,社交媒体上充满了“月薪2万也打不起羽毛球”“羽毛球成了贵族运动”等吐槽声音,羽毛球的独特社交属性依然让它成为职场社交的首选运动。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中国,羽毛球都已成为一种“戒不掉”的爱好。
在中国,尤其是广州这样的城市,羽毛球场地随处可见。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内的露天球场上,总是有不少爱好者在挥汗如雨。
羽毛球的社交属性更为纯粹,参与人员主要以打球为主,通过经常接触建立起信任和友情。不少人在球场上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还有人在打球过程中“脱单”,找到了人生伴侣,还有人通过这项运动建立了业务合作的关系。
在中国,羽毛球被视为三大“体育毒品”之一,另两项是马拉松和骑行。这些运动因其强烈的身心愉悦感和满足感,常常让人“上瘾”,一旦成为个人爱好便难以放弃。
尽管羽毛球的价格一路上涨,许多球友抱怨“打不起球”,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参与这项运动的热情。
一些球友尝试选择价格较低的人造羽毛球,但使用体验却不尽如人意。京东商城上的一名买家评价说,尽管人造羽毛球的飞行性能还算可以,但打感与传统羽毛球相比还是有所差距,缺少了羽毛球特有的击球爽感。
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国内消费支出疲软,羽毛球价格是否会继续逆势上涨尚未可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小小的羽毛的价格曲线,依然有可能引发市场的波动,并且其影响力甚至可以传导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和其他国家。这不仅反映了羽毛球作为一种运动的广泛吸引力,也展示了它在社交和经济层面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