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四成雇員離職,皆因公司學習和發展機會不足……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新加坡有超過四成的雇員選擇離職是因為公司沒有提供足夠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專業人士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公布的調查也顯示,有近六成的雇員是因為沒時間而無法進修。其他原因還包括費用、便捷度、資源和興趣。
此外,只有17%的雇員對公司提供的學習和發展項目感到滿意。共有1200多名雇員接受調查,其中200多人是負責制定公司學習和發展項目的職員。

不想被淘汰,該如何去做?
1.提升軟實力
在學習階段,除了培養專業的工作能力外,軟實力的培養也相當重要。因為就業市場的需求一直在改變,但是軟實力是每個職缺都需要擁有的技能。
同樣來自LinkedIn,LinkedIn在2018年發布的企業最希望員工擁有的技能調查報告,整理出當下企業最希望員工必備的4種軟實力:

1. Leadership 領導能力 包含肢體語言、策略性思考以及潛移默化領導技巧。

2. Communication 溝通能力 包含溝通技巧、公開演說/簡報技巧、影響力、適當給與回饋技巧。

3. Collaboration 合作能力 包含聆聽技巧、建立關係、管理技巧。
4. Time Management 時間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職場習慣、有效率地使用工作時間以及在時限內完成工作。
建立良好職場習慣、有效率地使用工作時間以及在時限內完成工作。
一般人可能認為專業技能遠比通用的軟實力重要,但是有57%的企業老闆卻認為軟實力是最重要的工作技能:
因為擁有這些軟實力的員工,就會是好相處的員工,也有辦法與其他人團隊合作。

這些技能除了在學校可以習得之外,現在也有許多線上開放式課程針對軟實力進行系統化教學;這些軟實力培養起來,受用一輩子,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好好學習。
2.畢業不代表學習道路的終止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提倡 「終身學習」 的概念,在這個信息高速更迭的時代,學習應該,也有必要成為貫穿一生的習慣。
為了貫徹「終身學習」的概念,新加坡的各大高校也陸續為校友提供福利,支持校友們畢業離校後,在適當的時候繼續回校充電,保持和強化競爭優勢。
畢業不代表學習道路的終止,人們今日所學未必足以應付未來的社會,畢業象徵持續學習里程的開始。

其實在去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就公布計劃三年內增加對高等學府終身學習項目的撥款力度,預計在當前的已投入的約2億1000萬元的基礎上增加1億元。
增加的1億元投入將會被用在高等學府的「終身學習項目」上,比如技能創前程系列(Skills Future Series)課程。
為了鼓勵新加坡人終身學習,政府於2015年2月推行「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計劃」,凡是25歲以上的新加坡人,從2016年起獲得一筆500元的培訓補助,可用以支付短期進修課程的費用。
而事實上,自2017年10月推出技能創前程系列課程以來,六所公立大學、五所理工學院以及工藝教育學院等12所高等學府開辦的短期課程已經多達800個,報讀人數已經達到了4900人。
為了推動終身學習計劃的進程,新加坡高校也不遺餘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去年3月也宣布將推出新計劃,未來將把學生的學額有效期從當前的3-4年延長至20年!藉此鼓勵畢業生取得文憑之後繼續回校學習新的內容。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去年也宣布,將無償為每一位校友(一共22萬人)提供1600元的進修輔助金支持,藉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為應對未來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打好基礎。
對於高校紛紛推出舉措,跟進「終身學習」計劃,教育部長王乙康也表示,這些舉措會讓「校友」的概念重新被定義。而且這種思維上的轉變也會給其他高等學府以啟發。
3.十年後你的工作還存在嗎
絕對不能忽視「AI」這一股強大的力量……
Twitter、YouTube……再到國內的微信、微博……
不到10年就改變了我們的人際互動、音樂影視娛樂使用習慣。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工作型態不斷改變,有些工作被淘汰,有些工作被新創造出來。

全球知名創新設計與品牌顧問公司Frog Design,針對科技趨勢預測,歸結其中的核心仍以3大熱門關鍵字: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為主。
大數據近幾年開始被廣泛運用在使用者行為分析上;
而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相輔相成,把人類大腦學習與判斷的流程轉移到機器(計算機)上,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機器做到「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立模型」與「預測未來」這四個步驟。
那麼什麼樣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擅長處理單一、簡單且重複性的工作,包括以下3個特點:
1. 透過大數據來支撐及學習;
2. 具有清晰的標註及回饋;
3. 能在單一領域做判斷和決策。
根據「五秒鐘準則」,意指這項工作的內容能在五秒鐘內做出決策,也屬於高危險群。
助理、中介、客服、業務、司機、記者、保險員、放射科醫生等等,被取代的機會都相當高。
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又有哪些?在此簡單列舉幾個要點:
1. 創造型;
2. 結合跨領域;
3. 人文科學類,如人類學、哲學、藝術家、演員等等;
4. 與人交流,需運用愛心、同理心、EQ來與人產生連結的工作。
我們無法逃過科技發展趨勢,但在這波洪流下,是個重新思考及調整人生道路的機會。
簡單的工作已經被搶走了,反之,接下來要走的是一條「深又廣」的路。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擅長、能發揮才華,而且是機器無法駕馭的工作。

若是擔心未來會被取代的朋友也能開始把握機會充實自己、或是開始好好研究要如何與科技來「化敵為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