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屠妖節公共假期,總統府12日舉行開放日活動,尚達曼總統與夫人珍一藤木一同親臨現場,與民眾一同歡慶節日,這也是他出任總統後首次舉辦總統府開放日和會見訪客。

圖源:8world
屠妖節,又稱為「排燈節」或「萬燈節」,是印度教徒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在新加坡,這個節日也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盛會,各族人民都會點燃油燈或蠟燭,祈求幸福和繁榮。
總統府開放日
總統府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古蹟之一,也是總統的辦事處和接待外國元首的地方,每年,總統府只有五天對公眾開放,分別是農曆新年、勞動節、開齋節、國慶日和屠妖節,今年的屠妖節,正好是尚達曼總統出任總統後的第一個開放日,因此也格外引人注目。

圖源:8world
為了慶祝屠妖節,總統府於10月12日(星期六)早上8點30分至傍晚6點對外開放,尚達曼總統與夫人珍一藤木(Jane Yumiko Ittogi)一同親臨現場,與民眾一同歡慶節日。兩人早午兩度亮相,與到場的將近1萬5000名公眾互動,兩人下午4點30分左右第二次出來會客,親切地與到場訪客交流與拍照,同時也觀賞了音樂表演,還同表演者以及在場售賣食物與紀念品的攤販互動。
尚達曼總統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很開心能首次以總統身份參與開放日,並且會延續開放總統府來慶祝節日的傳統。今天開放日在很多方面也和以往一樣,是一場多元種族的慶祝活動。

圖源:8world
總統府大廳中央的藍果麗(rangoli)圖案,就是由總統府不同種族的職員一同完成,今天也有由不同種族所呈獻的表演等活動,「這就是我們新加坡『做事』的方式,每次慶祝活動都齊聚在一起,尊重節日的本質,並理解該節日的意義。」
為了參觀總統府並參與總統府導覽活動,不少公眾在烈日當空下,在總統府外有序排隊。很多公眾得知尚達曼總統與夫人親臨現場後,也紛紛上前同兩人合影留念,場面十分熱鬧。

圖源:8world
除了參觀總統府外,公眾今天還觀賞到了文化表演,並參與蠟燭製作與氣球雕塑等活動。現場也設有熟食攤位和餐車,以及售賣限量版的總統府和總統挑戰慈善活動紀念品的攤位。
所有入門票、導覽和攤位銷售所得將捐給總統挑戰支持的慈善機構。
屠妖節的由來和習俗
屠妖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是為了紀念印度教神話中的英雄羅摩(Rama)戰勝邪惡的妖王羅波那(Ravana),並救回被拐走的妻子悉多(Sita),羅摩在經歷了14年的流亡和一場激烈的戰鬥後,終於返回了自己的王國阿約提亞(Ayodhya)。人民為了歡迎他的歸來,點燃了油燈和蠟燭,照亮了整個城市,因此,屠妖節也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
屠妖節的慶祝活動通常持續五天,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和儀式。在新加坡,屠妖節的主要慶祝活動是在第三天,也就是新月日。在這一天,印度教徒會清掃家居,換上新衣,點燃油燈或蠟燭,祭拜財富女神拉克什米(Lakshmi),祈求她的恩賜。印度教徒也會互相拜訪,贈送禮物和甜食,表達祝福和感恩。屠妖節的甜食有很多種類,如米糕、椰子糖、奶油糖等,都寓意著生活的甜蜜和美好。

圖源:8world
屠妖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是繪製藍果麗(rangoli),這是一種用彩色麵粉、沙子或花瓣等材料在地面上繪製的圖案,通常是幾何形狀、花朵或動物等。藍果麗的作用是裝飾門前,迎接女神的到來,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在新加坡,很多印度教徒都會在屠妖節前後,在自己的家門口或公寓樓下繪製藍果麗,增添節日的氣氛。
屠妖節的意義和價值
屠妖節不僅是印度教徒的節日,也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的體現。在新加坡,不同種族和宗教的人民都會參與屠妖節的慶祝活動,互相祝福,共享歡樂。在小印度(Little India)這個印度文化的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屠妖節的燈光秀,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和市民前來觀賞。小印度的街道上,也會擺滿了各種屠妖節的裝飾品、服飾、食品和紀念品,讓人目不暇接。
屠妖節的意義和價值,也是新加坡人民的共同信念。在這個多元種族和宗教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得到了尊重和包容。屠妖節不僅是印度教徒的節日,也是其他族群和信仰的人士參與和分享的節日。在屠妖節期間,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和互動,如華人和馬來人也會點燃油燈,或者一起品嘗印度美食和甜點。這些活動都展現了新加坡的和諧與團結,也體現了屠妖節的精神,即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

圖源:雅虎
屠妖節的慶祝活動也是新加坡的一大景觀,每年的屠妖節,小印度一帶都會裝飾得燈火輝煌,各種彩燈和花燈點綴著街道,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和市民前來觀賞。小印度的商店和市場也會擺滿了各種屠妖節的商品,如油燈、藍果麗、紗麗、首飾、香料等,讓人目不暇接。在這裡,您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印度風情,也可以買到一些有特色的紀念品。
屠妖節是一個充滿了歡樂和祝福的節日,也是一個展現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印度教徒的信仰和傳統,也可以與其他族群和信仰的人士交流和分享。屠妖節讓我們認識到,無論我們的背景和信仰如何,我們都可以共同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