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應急醫療團隊可在接到通知後的72小時內,前往本地或海外的大型緊急事故現場,搭建類似野地醫院的臨時醫療區提供救援工作。(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還記得2016年熱播的韓劇《太陽的後裔》嗎?
除了養眼的男女主角和他們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劇情的另一條主線是外科醫生(由宋慧喬飾演的女主角姜暮煙)和團隊到戰火不斷、疾病蔓延的地區提供醫療救援。

《太陽的後裔》劇中的戰地醫院。(網際網路)
下一次本區域發生大地震或颱風等大型災難時,新加坡也能夠在72小時內派出一支隊伍,像《太陽的後裔》的醫療團隊到事故現場進行救援工作。
由醫療、技術和行政人員組成的新加坡應急醫療團隊,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9月12日正式成立。
世界衛生組織星期四發文告說,經過中國和泰國的應急醫療團隊專家的「同行評審」後,新加坡應急醫療團隊正式獲得認證,成為西太平洋區域第13個獲世衛認證的應急醫療團隊。
西太平洋區世衛認證的其它應急醫療團隊包括日本、來自中國的五個團隊、來自澳大利亞的兩個團隊、紐西蘭、斐濟、韓國、2023年被認證的馬來西亞、以及屬於東南亞區的應急團隊泰國。
文告說, 世衛的認證過程,能確保急救醫療團隊在部署期間能完全自給自足,除了必須自己發電和供水、管理所有醫療和廢物處理,還須安排自己的住宿。
團隊還得符合各方面條件,包括所有成員都必須受訓、設備完善,確保團隊能在災難時提供安全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世衛項目區經理凱西(Sean Casey)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
「自給自足對於緊急醫療團隊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災難發生後,(救援人員)只有很短暫的窗口拯救生命窗口,頭幾個小時和幾天至關重要。 「在當地沒有設施、沒有酒店可供住宿、市場上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仍能快速部署、自給自足,並提供符合我們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得到的高質量臨床護理,是緊急醫療隊的核心原則之一。」
首先,66名來自新加坡健康集團(SingHealth)集群的醫護人員:急診科專家、兒科專家、助產士和心理學家等,從今年5月開始接受各種實體、線上、室內及戶外的訓練,例如了解必須遵守的準則、如何拆卸和搭建臨時醫療區,以確保所有成員熟悉運作。

這個臨時醫療區,像不像我們在災難片和電視劇里看到的畫面?(海峽時報)
團隊也與第三方物流公司新科工程合作,向專業人員學習如何裝置發電機和布設電纜等。團隊的10名技術人員都來自新科工程。

在災區,醫療團隊可通過濾水系統,過濾河水或湖水,安全飲用。(聯合早報)
本地三個醫療集群——新保集團、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和國立健保集團,每六個月各輪流待命,讓人員有足夠的時間休息。
當部署時,一支由33名醫療、技術和行政人員組成的團隊將前往事故現場,搭建類似野地醫院的臨時醫療區,設有分診、問診、復甦、隔離、配藥、治療等10個區域,並能自行供電、凈水和處理垃圾,確保不占用事故現場的有限資源,持續為受影響人員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臨時醫療區每天可接診超過100人,並提供長達兩周的綜合醫療服務,包括急診、基層醫療,以及為孕產婦和兒童提供門診等服務。

為孕產婦和兒童提供門診。(海峽時報)
新加坡應急醫療團隊是首個帶臨床心理學家的團隊,可為難民提供援助,同時照團隊成員在部署前、期間和之後的心理健康。
衛生部長王乙康星期四主持醫療團隊的成立儀式。他致辭時指出,自2012年以來,在東協發生的災難近1900起,占全世界總數的約15%。
王乙康指出,由於東協國家鄰近世界主要的海洋,並且風向變化頻繁,因此經歷了比其他地區更多的自然災害。
其中,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緬甸納爾吉斯颶風(Cyclone Nargis)、2012年菲律賓颱風「海燕」、2015年尼泊爾地震和2018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Sulawesi)地震,新加坡都動員了人道救援團隊展開賑災行動,從中汲取了經驗。
這些經驗和努力,都讓新加坡能夠在短短18個月內建立起應急醫療團隊。據了解,組建這樣的團隊一般須耗費至少兩年,甚至更久。
他說,新加坡應急醫療團隊可在本地或海外部署;在本地,團隊能為衛生部屬下災難區醫療指揮部(Disaster Site Medical Command)提供支持,提升新加坡醫療系統應對重大事件的能力,例如尼誥大道坍塌或其他大規模傷亡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