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榮照教授近照
童稚歲月
憶起童稚歲月,榮照總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跟父親的早逝有關。對於父親的音容笑貌,榮照的記憶已經模糊,但清楚知曉他自福建金門南來馬來亞(今馬來西亞),落腳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經過一番打拚,成了一名頗為成功的生意人。
父親之前曾有過一段婚姻,原妻病故後,母親成為他的繼室。可嘆榮照五歲那年,父親即因病離開了人間。
「那時好羨慕人家有母也有父。」
好在父親生前置了不少家產,加上母親後來也幫人家買賣房屋及首飾,父親離世後,榮照母子女四人(榮照有一姐一妹)倒也衣食無憂。
七歲那年,榮照踏入吉打華僑中小學,開始享受讀書之樂。
母親目不識丁,但她深知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而她唯一的兒子榮照顯然是個讀書的料,各科成績都不錯,華文更是名列前茅。小學五年級時,榮照開始投稿《光華日報》的「兒童副刊」。那時的稿費是每篇文章五毛錢,榮照不記得總共「投中」多少篇,但記得稿費總也有十幾塊之多。彼時的榮照應該未曾設想過自己日後會長長久久跟華文打交道,且成為知名學者,但他在這方面的天賦已初露端倪。
中學遇恩師
榮照所就讀的,是亞羅士打的一間華校,除了英文,其它科目都以華文授課,而榮照最為喜愛也最為拿手的科目正是華文。升上初中後,她遇到了來自中國的恩師黃月娟老師。黃老師酷愛文學創作,尤喜寫小說,她極力鼓勵學生辦壁報,後來還支持他們出版刊物,《華中月報》(吉打華僑中小學)由此而生。
無論辦壁報還是出刊物,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大家相互支持,踴躍投稿,氣氛相當感人。愛好寫作的榮照是組織者,也是撰稿人,他曾擔任《華中月報》主編及社長。《華中月報》銷路不錯,除本校學生外,附近幾個州的學子也紛紛前來訂購。
「黃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很感激她。」雖然離開母校後沒再跟恩師聯繫,但榮照至今仍對她心懷感念。
除了黃老師,另一位令榮照念念不忘的是符氣湖老師。年輕的符老師也喜歡寫作,每一期的《華中月報》都刊有他的勵志篇章——《給青年讀者》。此外,他也竭力協助學生推銷該刊物。
由於大多數老師來自中國,吉打華中的學子學習華文的熱情持續高漲,除了經常相互交流習作,他們還交換華文讀物,包括文學名著。大量閱讀,大膽創作,這樣的學習氛圍為榮照日後做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中畢業後,榮照考入檳城最為有名的鐘靈中學(家人隨後也遷居檳城)。鍾靈崇尚雙語教育,除華文外,其它科目一律採用英文教學。為了趕上進度,榮照只好拚命學英文,但這絲毫沒有削減他對華文的熱愛,他的華文成績依然名列前茅。
1957年,高中畢業的陳榮照通過了南洋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為該校中文系的一名學子。
從南大到新大
1958年,風華正茂的陳榮照離開檳城南下獅城,踏進了南洋大學的門檻。
因為所學課程都是中文,比之鐘靈中學,此時的榮照感到輕鬆不少,他也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爭分奪秒刻苦攻讀的同時,他也參加了中文系的文學社團——「創作社」,成為《大學青年》雜誌的編委會成員。主編黃孟文是他的同班同學,另一主編周粲高他一屆,他們日後都成了新華文壇的重量級人物。
但其實,南大時期的榮照對自己的未來並未設立明確的目標,他只是謹守一名學子的本分,踏踏實實求學問。
1962年,取得學士學位的榮照回到了檳城,受聘於一所獨立中學——韓江中學。次年8月,他跟早一年就職於韓中的南大同系校友林寶環喜結連理。那時的南大畢業生所持有的四年制普通學位不受馬國政府承認,無法進入政府中學,而獨立中學受董事部管制,教師聘期只有一年,職位朝不保夕。為了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榮照在婚後的第二年毅然辭職前往新加坡大學文學院攻讀榮譽學位。
苦讀兩年後,還未等到畢業成績放榜,榮照即趕回檳城,並接受了母校鍾靈中學的聘約。就在他安下心來準備好好做個中學教員的時候,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發電報邀他面試高級公務員,與此同時,新大中文系也希望他回去擔任助教,時任系主任的林徐典教授鼓勵他回新大繼續修讀高級學位。原來榮照在畢業考試中榮獲一等榮譽學位,當年整個文學院200名畢業生中,僅他跟另一名歷史系的同學獲此等佳績。
直到此時,榮照才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學術研究,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新大,擔任助教的同時繼續修讀碩士學位。
從新大到國大
1967年,回到新大擔任助教的陳榮照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在林徐典教授的指導下修讀碩士課程,他的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學史,碩士論文題目為《詩經史料價值研究》,這是為數不多的從史料角度解讀詩經的論著。這部論著1990年由台北市史哲出版社印行,2014年作為《國際漢學研究論叢》之一,由新加坡青年書局再版。

▲《詩經史料價值研究》
1969年,獲取碩士學位的陳榮照留在新大中文系擔任講師,工作理順後,他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在修讀碩士學位的過程中,榮照對宋代文化產生了興趣,故而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改變了研究方向,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范仲淹研究》,該論著於1987年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完成博士論文後,他繼續留在系裡任教,起先所開課程為「宋史」,後改為「宋遼金史」。

▲《范仲淹研究》
榮照的博導起初是來自港大的國學大家饒宗頤教授,饒教授在新大工作五年後離開,榮照繼而在林徐典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
取得博士學位的陳榮照繼續留校擔任講師,後來升為高級講師,再後來升為副教授。
1980年,南洋大學關閉,舊南大與新大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1992年,已榮升為教授的陳榮照被委任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兩年後,漢學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他也同時兼任該中心主任。
漢學研究中心的設立,旨在豐碩國大中文系在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各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促進東南亞華社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工作,期使國大成為本區域漢學研究重鎮。
作為該中心的第一任主任,陳榮照教授積極推動各項活動的展開,高水準研究成果不斷問世。自1995至1997年,該中心研究員共出版專著3部,研究報告3種,學術專刊1種,在國際研討會上宣讀論文13篇、專題講座6篇,可謂碩果纍纍。
1995年8月,國大漢學研究中心與河南洛陽國際漢詩協會聯辦了「詩詞欣賞與研究的世界」國際研討會。次年11月,該中心與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亞洲研究會、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等機構聯辦了「第三屆客家學國際研討會」。1997年6月,該中心在新加坡烏節酒店主辦了「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會後出版了二卷本由陳榮照主編的會議論文選集《儒學與世界文明》。
這一時期,國大中文系得到良好發展,迎來創建50年以來的歷史巔峰期,具體表現在學生人數大幅增加,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研究領域擴展迅速及開設課程多樣化等。
作為一名掌舵者,用日理萬機來形容陳榮照的工作日常毫不為過。除了本校的教學、研究及行政事務,他還受邀到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學,到北京大學、東京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十多所世界知名高校進行研究工作或參加學術會議。
同一時期,他也曾代表國大出任新加坡教育部華文課程綱要審訂委員會主席、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中學華文課程編輯顧問與文藝作品編審諮詢委員會主席等職。
1998年,花甲之年的陳榮照卸下系主任一職,續聘任教兩年後全身而退。
參與社團活動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陳榮照還曾在南洋學會、新社及新加坡儒學會這三個學術團體擔任要職。
南洋學會原名「中國南洋學會」,成立於1940年,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由一批南來新馬的中國學者許雲樵、郁達夫等創辦。該團體鼓勵會員從事學術研究,並協助他們出版著述。曾出版的有《南洋學會學術研究叢書》及大量的個人專集與文集,《南洋學報》則每年定時出版。此外,該學會也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邀請對南洋文化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
陳榮照自1974年起長期擔任該學會秘書及副會長一職,2002年榮任會長,兩年後因年事已高由他人接替。
2004年,陳榮照主編的《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由新加坡儒學會出版。

▲《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
2010年,為了紀念南洋學會成立70周年,該學會主辦了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出版一本《南洋學會出版書刊總目》(1940-2010)。該總目由陳榮照主編,把過去南洋學會出版的叢書、期刊詳盡羅列出來,對研究南洋課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除了南洋學會,他也是另一學術團體——「新社」的成員。新社是李廷輝、魏維賢,楊進發,黃敬恭等於1966年創辦的華文社團,出版的刊物包括《新社學報》《新社文藝》《新社季刊》及《新社文藝叢書》等。其中《新社學報》為學術性刊物,刊載新社成員在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研究心得,作者多系新大漢學系、南大文史兩系及馬大、港大漢學系的老師。陳榮照一度擔任社長,他也曾任《新社季刊》主編。1999年,他主編的《新馬華族文史論叢》出版。

▲《新社學報》創刊號封面
1994年10月,國際儒學聯合會在北京宣告成立。這是一個國際性學術文化聯合組織,旨在弘揚儒學文化及一切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推動儒學文化、亞洲文明與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互學互鑒,促進世界和平及各國共同發展,促進人類進步。李光耀總理出席開幕禮並發表演講以示支持,其時新加坡正在提倡儒家倫理教育,亟需一個團體加入國際儒聯,「新加坡儒學會」應運而生。學會成立之初,來自商界的唐裕先生任會長,陳榮照及蘇新鋈任副會長,負責學術方面的活動,後來陳榮照擔起了會長的重任。
新加坡儒學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了一些工作,諸如辦研討會、辦講座、出版書刊等。2004年,該協會收集各國學者在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編成《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一書出版。這些活動積極推廣東方文化價值觀,對本地社會人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他也擔任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炎黃國際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及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與高級顧問。
默默奉獻
陳榮照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那就是漢學與儒學。前者貫穿了他的整個教學生涯,後者則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離開大學校園之後,他依然醉心於儒學研究,並為之付出了心血。
2014年,他與王昌偉一起主編了《儒家與宗教研討會論文集》,由新加坡儒學會出版。
2016年10月,他主編的《儒學與現代社會論集》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新加坡儒學會聯合出版。本書為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研究叢書之一,匯總了陳榮照教授在進入21世紀後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及在一些重要學術會議上的致辭、演講等。該書對儒學的精深意蘊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深刻闡發,表明儒學可為建立和諧的普世價值觀提供豐富的資源,造福社會。

▲《儒學與現代社會論集》
此外,他還於2007年主編了《檳城鍾靈中學校史論集》,成為學術界研究鍾靈校史的重要文件。
這一時期,他還主編了《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作品選》(2010年)與《東協現代華文文學作品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