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嗎?」「新加坡出了什麼比較有名的歌手嗎?」「新加坡有什麼著名的作家嗎?」
當這類問題啪啪啪甩在面前時,能回答出《小孩不笨》、林俊傑、孫燕姿、尤金,已經算是對新加坡有一定了解的人。多數人更可能是不知如何回答。

圖片來源於騰訊網
前段時間講述新加坡富豪故事的《摘金奇緣》大爆,然而這部電影卻並不是出自新加坡,而是來自美國。

圖片來源於搜狐網
同時期的「亞洲四小龍」,都向世界進行強有力的文化輸出,中國台灣的言情劇和流行音樂、中國香港的武俠劇和諜戰片、韓國的K-pop和偶像劇,唯獨新加坡「沉默寡言」。新加坡由此被稱為「文化荒漠」。

圖片來源於搜狐網
但,真的如此嗎?

一、流行文化輸出

最能代表新加坡流行文化的應該要數林俊傑、孫燕姿、阿杜、by2等人。他們都是至今還活躍在華語樂壇的長青樹,留下了數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然而,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林俊傑他們是台灣人。而事實上他們確實是在台灣地區而非新加坡發展起來的。
至於新加坡的電影作品,最經典,也最成功衝出新加坡範圍的,就是2002年的那一部《小孩不笨》,但是在與同時期中國、美國、英國、韓國等等大放異彩的電影作品的比較下,相形見絀,孤立無援。

圖片來源於搜狐網
曾經,新加坡的電視劇也在華語世界掀起過一點波瀾,比如《霹靂紅唇》、《烈焰焚情》、《霧鎖南洋》。然而之後像是突然消失一般,在華語電視劇領域,就再也沒見到過新加坡劇活躍的身影。

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二、政治文化輸出
與流行文化相比,新加坡的政治文化輸出可謂是大放異彩。在此舉兩例證明。
住房公積金
在中國,「五險一金」現在已經成為畢業生們找工作的一個基本衡量指標,其中的「一金」指的就是住房公積金。這一項制度就是從新加坡學習過來的。
1991年,受到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啟發,上海有限施行住房公積金制度。1994年開始,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地。公積金制度發展到現在,緩解了大部分中國購房者的壓力。

圖片來源於民貸天下網
「市長班」
學習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要從1978年鄧爺爺訪問新加坡說起。當年鄧爺爺到訪新加坡,明確提出中國要學習新加坡的管理經驗,而在不久之後,巧合地,中國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
在1992年,NTU開設了「中國官員海外培訓項目」,這個項目在此後的數十年里不斷發展。在1998年,NTU開設了管理經濟學碩士,在2005年,創立了公共管理碩士。這兩個課程被稱為「市長班」。

圖片來源於搜狐網
在2009年,中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簽訂了相關的協議,創辦了特地為中國政府部門設定的公共管理碩士課程,被稱為「中國市長班」。
在這些年間,有源源不斷地中國各地各級的政府人員被派遣到NUS和NTU進行進修,學習新加坡的管理方法與經驗,學成歸國。
三、文化荒漠?
新加坡才走過55年的風風雨雨,我們很難要求它向世界迸發出多麼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不像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澱,也不像英國維持了近兩個世紀的「日不落」之光。

新加坡老照片
圖片來源於北京時間網
新加坡是一個由大約74%的華人、13%的馬來人、9%的印度裔以及3%的歐亞裔/混血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在強調民族平等,和諧相處的新加坡,唯有多民族融合,多文化共存,它的文化不能獨屬於中華文化或者馬來亞文化。

圖片來源於搜狐網
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等一等新加坡。相信新加坡會用實力告訴世界,它除了政治與經濟,也能在藝術文化領域做出屬於自己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