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環境理事會舉辦推介會並推出「綠基因」計劃,以此來幫助新加坡的企業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進展。
據悉,新加坡政府將對企業進行評估,並追蹤其能源使用、減排、省水措施和垃圾管理方面的成效。此外,企業管理層也必須接受相關培訓。

新加坡環境理事會推出「綠基因」計劃
新加坡環境理事會發言人許文來表示,他們已經為「綠基因」計劃定下五年的目標。他說:
「這五年內我們希望可以達到340萬的人口知道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然後另外一點我們希望可以達到一千四百萬平方尺的辦公室會得到我們的證書,另外一個我們也希望可以在五年內爭取到13萬個中小型企業的目標。」
據了解,共有12家企業率先在推介會上獲頒證書,包括:星展銀行、新加坡君悅大酒店、新捷運、康福德高、城市發展等。
新加坡的碳排放控制
此前,新加坡政府宣布要發展區域電網,讓它與天然氣、太陽能和新興低碳成為新加坡四大供電來源之一。
據了解,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對於太陽能的使用,在去年便設下目標,希望新加坡在2030年時能把太陽能容量提高至2千兆峰瓦。
對此,新加坡貿工部部長陳振聲公布了新加坡政府的近期目標,是要在2025年將太陽能容量達到1.5千兆峰瓦。而1.5千兆峰瓦約等於到時新加坡總用電需求的2%,足夠供電給26萬戶家庭。
此外,新加坡政府將在未來五年撥款4900萬元,支持低碳能源方案的研發和示範項目,包括開發氫氣能源技術,以及收集、利用和儲存碳的技術。

新加坡的碳排放
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讓這類低碳能源方案更快成為技術和經濟上都可行的科技,以減低的碳排放量,尤其是在碳排放密集的能源和工業領域。
新加坡減少碳排放的原因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對碳排放如此看重,也是事出有因。《巴黎協定》嚴格規定了各個國家級地區每年的碳排放數量。
儘管新加坡的碳足跡相對較小,僅占全球排放量的0.11%,但新加坡政府對所有行業出台碳排放也都做了嚴格的控制。
據了解,新加坡政府已向每年排放25,000噸二氧化碳當量或以上溫室氣體的設施徵收5新元/噸的碳排放稅。預計到2023年,新加坡政府將審查稅率,目標是到2030年將稅率提高到10-15新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不過,新加坡的碳排放現象依舊難以短期改善,天然氣仍舊是新加坡未來最主要的能源來源。陳振聲表示:
「未來50年,我們將繼續依靠天然氣來滿足我們大部分的能源需求。」
作為一種化石燃料,天然氣會在轉換成電能的過程中釋放對氣候變化造成負面影響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此,陳振聲說,未來新加坡在繼續擴大進口天然氣的來源的同時,將持續改進天然氣發電技術,提升能源效率。
新加坡政府採取的措施
雖然短期無法有效限制碳排放的現象,不過新加坡政府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減低碳排放。
據陳振聲透露,新加坡已與澳大利亞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旨在共同推動低碳排放的能源方案,包括氫氣的使用、研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技術,以及買賣再生能源。
在新加坡本地,新加坡政府將會撥款4900萬元,在未來五年資助低碳能源的研究,加速採納新興科技來降低新加坡的碳排放,尤其是排放量較高的能源和工業領域。

新加坡的太陽能設施
研究項目就包括利用CCUS技術捕捉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把它們轉化為建築材料、填土用的沙等有用產品。陳振聲說:
「新加坡立志成為全球『閃爍的綠色火花』(Bright Green Spark),希望我們的生活、能源生產和能源管理系統可以為全球的城市社會所效仿。」
他認為,只要具備良好規劃和執行,就算像新加坡這樣沒有天然腹地的城市社會,也能以最節省能源和資源的方式,利用同等的資源來為人們提供最高素質的生活。
此外,新加坡也通過與鄰近東南亞國家共同發展跨國電網,開展電力貿易。陳振聲援引丹麥與瑞士向鄰國售賣剩餘電力的例子說:「它將為整個電網提供更大的彈性和穩定度」。
新加坡政府也正與學界及業界合作,探尋其他低碳替代能源,幫助新加坡未來繼續降低碳排放量,例如使用氫氣(hydrogen)製造零排放能源,以及研究如何提取二氧化碳,並循環再用於新的生產過程。
陳振聲也提及使用核聚變(nuclear fusion)技術發電的可能,但他同時承認相關技術商業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尋找替代能源,來補充我們已經擁有的三大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