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馬來西亞獨立。作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享有部分自治權。可惜的是1965年,新加坡被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失聲痛哭:"新加坡沒有未來了呀!"
失去了馬來的罩著,新加坡的處境危機四伏。周圍"大國"林立,隨時可以把新一口吞下,吃肉不吐骨頭。新加坡選擇了倒向西方陣營,"遠交近攻"。事實證明,這一步棋是對的。有美國可以對近鄰實行(戰略心理)牽制,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新加坡太小了呀!
而且新加坡還和同樣命運的以色列結成了戰略秘密同盟,這是生存危機的考慮,可謂深謀遠慮、心照不宣、心領神會。事實是,二者發展的都很好。互相幫助嘛。這是一個思路的勝利。依靠科技致富、自強,走一條捷徑,最易達,而舍此無坦途的路。
雖有馬六甲航線的便利,可解燙眉之急。那不是根本嘛。利用資源、低級思路致富,很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富而不強,產生依賴性、惰性,後果可謂嚴重。
如19世紀後期的英國躺在工業革命的功勞薄里坐亨其成,失去科技創新的動力、勇氣,終讓德國、美國趕上,挑戰、掀翻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那是近一百年的潛移默化,而英國猶不自知。
新加坡趕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紅利,賺得盆滿缽滿。但是李光耀有清醒的認識。這紅利會用完的。為保長久之計,他由西化而轉向馬來本土化。他未來也可以中國化,只看中國的實力了。他之前抱美國的大腿,也是為了自保,畢竟生存重要。將新加坡融入馬來西亞是李光耀的目標。只是生平沒有實現,歷史時機不允許,太超前了,也許未來可期。
就象他摒棄漢語作為國語,而置英語,可謂深謀遠慮。就象他說,一千年後,我們還住在馬來西亞,本土化了,那時中國跟我們還有什麼關係?想的遠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他做了政治家的本分。如果數十年後,符合李光耀的願望併入馬來,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的首都完全可以。問題是能實現併入嗎?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