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朝綠色目標發展的道路上,內燃式引擎車輛的蹤影將逐漸消失。
2025年起,柴油驅動車和德士不再允許註冊;2030年起,所有新註冊的新車和德士也必須由更清潔能源驅動。
到了2040年,內燃式引擎(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簡稱ICE)車輛,也就是傳統的汽油與柴油車,將全面淘汰,由清潔環保的車輛取代。
交通部長王乙康昨天(3月4日)在參與國會撥款委員會有關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的辯論時,宣布政府推動駕車者改用更清潔能源驅動車輛的時間表。
這類車輛包括電動、混合動力以及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等車輛。
王乙康說:「由於這些科技迅速變化,我們會密切留意發展,並在2030年之前確定日後可註冊的車款。」
本地所有車輛的廢氣排放量每年達到約640萬噸。王乙康指出,如果所有輕型車輛改成電動車,排放量會減少約150萬至200萬噸,等於我國總排放量約4%。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鼓勵人們更積極採用電動車,陸路交通管理局將調整電動車的路稅框架,讓面向大眾市場的基本款電動車路稅與內燃式引擎汽車支付相近的路稅。
明年1月起,30至90千瓦(kW)和90至230千瓦這兩個電力等級將結合為一個等級,按同個方程式計算路稅。
屬90至230千瓦等級的電動車,日後須支付的路稅可減少多達34%。
政府也宣布打造八個「電動車市鎮」,並在這些市鎮的所有組屋停車場設置充電點。
國會昨天圍繞由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和交通部五個政府部門聯合主導的綠色發展藍圖進行辯論。
領導氣候變化跨部門委員會的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以及這五個部門的六個部長共計發言兩個多小時,勾勒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願景。

(圖片來源網絡)
張志賢指出,新加坡的土地、人力和替代能源來源有限,因此我國在減低碳排和謀求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素質之間面臨的權衡比其他國家更加迫切。
我國必須通過仔細的長遠規劃以及政策與科技上的創新,尋求突破局限。
「應對全球氣候危機,我們採取的是經深思熟慮、態度堅定和集體解決的做法。」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發言時透露,該部門下來將開闢或重新發展超過300公頃公園,面積是新加坡植物園的近四倍。到了2030年,每戶家庭步行10分鐘就可抵達公園。
貿工部則承諾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為新加坡人創造良好就業機會,以及協助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把握綠色經濟與能源的機遇。

(圖片來源網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部長黃循財指出,該部門將在所有學校推出生態永續計劃,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生活意識,也讓校內設施更環保。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說,通過綠色發展藍圖推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塑造新加坡的經濟、基礎設施和生活方式。
「它將從根本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玩樂的方法。政府將設定大體政策方向,公共領域也會帶頭做出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