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愚蠢?
南安普頓大學的教授Yaniv Hanoch表示,人們經常為過度思考低風險決定而感到愚蠢,但這種感覺有著合理的原因。

圖源:網絡
英國南安普頓:幾乎每天早上我都面臨同樣的困境。我是應該吻醒我的妻子,還是讓她睡得更長。我應該起床還是按一下打盹按鈕?甚至在我喝第一杯咖啡之前。
我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所謂的瑣碎決定。
但研究表明,這種感覺是有邏輯原因的。了解為什麼你會因為較小的決定而感到如此壓力,可以幫助你學會如何應對。
支持還是質疑?
首先,有時選項的數量之多讓我們不知所措,因為我們發現很難比較和對比這些選項。經濟學學者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最好有更多的選擇。

圖源:網絡
但在2000年,美國心理學家Sheena Iyengar和Mark Leeper對這一想法提出了質疑。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他們在超市裡設置了一個果醬測試台。

圖源:網絡
更多的消費者在選擇更少的情況下購買果醬。當攤位有六種口味時,近三分之一(30%)的顧客會繼續購買果醬,但只有3%的顧客在有24種口味時購買了果醬。

圖源:網絡
根據這些發現,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的《選擇的悖論:為什麼多就是少》一書認為,大量的選擇會引起人們的焦慮。

圖源:網絡
人們往往缺乏或認為自己缺乏適當評估自己選擇的專業知識。

圖源:網絡
此外,一些我們稱之為瑣碎的決定實際上可能在情感上具有很高的風險。例如,決定約會穿什麼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時尚。

圖源:網絡
雖然每個因素都足以造成壓力,但當所有因素結合在一起時,對決策的焦慮只會加劇。
這是你的個性
另一項研究重點是人們的決策策略與幸福感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兩種主要的決策策略:最大化和滿意度。

圖源:網絡
最大化是一種嘗試並找到最佳選擇的趨勢。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一個術語「滿意」,這是一種一旦找到可接受的選擇就終止的策略。

圖源:網絡
最大化和滿足感與性格特徵有關。有些人傾向於最大化,有些人則更滿足。

圖源:網絡
施瓦茨和他的同事發現,最大化傾向和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負面關係。最大化者(與滿足者相比)也更有可能經歷決策後的後悔。一種解釋是,最大化者總是在思考他們本可以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

圖源:網絡
需要明確的是,這項研究沒有考察關於婚姻或健康的重大人生決定,而是關注日常決定(儘管關於更嚴重的醫療決定也有類似的發現)。
養成習慣
做決定可能會讓人精神疲憊。因此,有時每天的選擇都很難,因為你有決策疲勞。

圖源:網絡
威廉·詹姆斯認為習慣有助於我們應對這些複雜性。習慣剝奪了思考的必要性。把時間花在養成習慣上可以阻止你反覆思考日常決策。

圖源:網絡
美國作家Merlin Mann說「思考可能是行動的敵人」。雖然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完全同意,但他的話確實與心理學的許多發現產生了共鳴。

圖源:網絡
威廉·詹姆斯的見解啟發了許多當代研究人員。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流行的一個觀點是,我們使用兩種不同的信息處理機制,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無意識的、快速的、直觀的。這幾乎不需要付出什麼努力。系統二是有目的的思考。

圖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