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措施放寬 本地出現補償式運動現象

我國防疫措施在4月放寬後,開始出現補償式運動現象。不少運動場地的使用率都比疫情前提高。當中,體育理事會管轄的羽毛球場預訂就增長了19%。醫院接收的運動損傷個案也增加。
隨著體育和體能活動的安全管理措施放寬後,我國各大體育場所再次恢復人氣。
新加坡體育理事會數據顯示,在措施放寬後,運動場地的預定比2019年同期增加。當中羽毛球場預定增加了19%,籃球場預定增加了7% 。
而今年5月份在周末使用游泳池的平均人數也比2019年同期多了26%。
本地醫院也發現,近期因為運動損傷而前來求診的病患有所上升。
樟宜綜合醫院運動醫學副顧問醫生陳奕勤說:「我們有看到了大量與膝關節有關的醫療問題,還有我們也有看到大量的踝關節和足跟的問題。」
在眾多運動當中,頻繁使用高力度和跳躍的籃球、足球等運動,最容易造成膝關節和踝關節損傷,以及韌帶撕裂等問題。
而近年流行的高強度減脂間歇運動和動感腳踏車運動,則容易導致肌肉細胞損傷壞死的急診個案,也稱為橫紋肌溶解症。
新加坡中央醫院緊急醫學顧問醫生柯孋娟說:「在2020年我們已經看到差不多49個案例。2021年看到110個案例。到2022年從年頭到至今,我們已經看過了超過60個案例。其實大多數都有參加過一種新式的高強度室內自行車運動。」
醫生表示肌肉細胞壞死的部位大多出現在大腿和肩膀。如果激烈運動後持續出現肌肉劇烈酸痛且無力,尿液出現茶色,
肌肉抽筋腫脹、僵硬等症狀,病患應該儘快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