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病疫苗專家團強調,接種第二劑冠病疫苗的年輕男性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機率非常小,因此繼續推薦青少年接種疫苗。圖為12歲以上學生在碧山民眾俱樂部接種中心注射疫苗。(李健瑋攝)
針對近日有新加坡醫生在社交媒體發表公開信,要求暫停為男學生接種冠病疫苗,冠病疫苗專家團回應時重申,德爾塔變種毒株的傳播力更強,感染冠病和破壞性疾病的風險大於接種疫苗的風險。
冠病疫苗專家團前天發聲明說,由五名新加坡醫生聯署發表的公開信聲稱,美國一名13歲男生在接種第二劑冠病疫苗後因心臟衰竭逝世,但信中引述的新聞報道並沒有說明這名男生死於心臟衰竭,美國當局仍在調查死因。
另外,公開信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會議上的其他內容隻字不提。該會議在總結時提到,現有證據顯示病患接種後出現症狀一般都會恢復,而且情況良好。之後幾次會議得出的結論是,接種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因此支持青少年接種。不過,公開信卻未提及這幾點。
國家傳染病中心傳染病研究培訓與教育部主任賴建文副教授前天也在面簿發文駁斥信中「具誤導性」的不實信息,並質疑這組醫生選擇性推廣特定信息的「真正動機」。
賴建文說,信中沒有提及德爾塔(Delta,原稱B16172)變種毒株可能在孩童群體中暴發大規模疫情。他指出,針對染疫孩童的有效療法非常少,因此接種疫苗是保護孩童的主要途徑。
他舉例說,以色列原本不建議青少年接種疫苗,卻在德爾塔毒株導致校園疫情暴發後,開始為他們接種。
接種一劑疫苗對德爾塔只能發揮33%保護作用
專家團強調,面對傳播力更強並可能導致冠病重症的德爾塔毒株,若要保護孩童免受嚴重冠病及其併發症影響,就得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研究顯示,只接種一劑疫苗,對德爾塔毒株只能發揮33%保護作用。
至於感染冠病對孩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專家團舉例說明,一項針對31個國家的129項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顯示,1萬零251名染疫孩童中,22.9%須接受加護病房治療,3.6%後來病逝。
薈萃分析指的是採用統計學的方法來收集、整合和分析針對某個主題發表的多項研究,以得出更精確的結論。
另外,單在美國,自疫情暴發以來,400萬名染疫孩童中,約380起死亡病例年齡介於12歲至17歲;孩童感染冠病也有可能導致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和其他長期殘疾。
美國通報的數據也顯示,年輕男性在接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冠病疫苗後出現心肌炎(myocarditis)的情況很罕見,為數不多的病例幾乎都已康復。專家團在聲明中重申,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年輕男性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pericarditis)的機率非常小。
不過,專家團能理解家長們的擔憂,因此同意衛生部把新加坡疫苗接種設定為自願性質,但極力鼓勵人們接種。
賴建文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新加坡相關數據有限,迄今有四名30歲以下男性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出現心肌炎。他引述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說明,與冠病疫苗有關的心肌炎病例絕大多數的症狀輕微,並且很快康復。「未接種疫苗的風險,遠超過任何罕見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即便只是輕微冠病,也有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問題或肺功能下降等長期症狀。」
記者:劉智澎 攝影:李健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