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祥山(路)、安祥路、厄士金路和客納街四條街組成的安祥山,與繁華的牛車水和中央商業區僅一街之隔。區內遍布戰前老店屋,擁有五腳基騎樓、花窗和花磚等特色;這些百年老店屋如今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古老會館、俱樂部,也有時尚餐飲或精品酒館、小旅店,漫步其中,百年風情古韻,冉冉而生。

從橋南路轉進安祥山,雖不見山,卻能感到有明顯的上坡和下坡。
從橋南路轉進安祥山(Ann Siang Hill),雖不見山,卻見平緩的上坡路是鱗次櫛比的三層樓店屋,只有走進這裡的街道,才會感到有明顯的上坡和下坡。在與客納街(Club Street)交接的三叉坡上,歐式的街燈與紅磚坡道,還有那棟漆成灰藍白窗框的樓屋,恍惚間像是走在澳門的歷史老城區。疫情前,每當華燈初上,這裡仿佛從慵懶的午後甦醒,幽暗的燈火漸漸亮起,觥籌交錯,歡聲笑語和輕柔樂曲隱約傳來,如果說香港有蘭桂坊,新加坡就有安祥山。
安祥山人文軼事掀舊情
安祥山由安祥山(路)、安祥路(Ann Siang Road)、厄士金路(Erskine Road)和客納街四條街組成,與繁華的牛車水和中央商業區僅一街之隔。安祥山最早名稱是仁美山(Gemmill Hill),如今依然保留路名仁美巷(Gemmill Lane),是個遍布丁香園和肉蔻園的山丘,後改稱厄士金山(Erskine Hill),在18世紀時與史各士山(Scotts Hill)和華利山(Wallich Hill)被列為直落亞逸山脊。 1848年,祖籍福建海滄石塘,出生於馬六甲殷商家庭的謝安祥(Chia Ann Siang,1832-1892)16歲,因受聘於英國Boustead & Company當「財副」(洋行文員)而遷居石叻坡,負責香料、椰子、菸草、錫、茶葉與絲綢等出入口貿易,八年後升任倉庫管理,任職長達42年。1863年,他與朋友成立公司經營進出口生意,退休前已是有錢的富商和地主。
謝安祥買下厄士金山後,由於地點靠近新加坡河口,是進出口物品的運輸要道,因此很快吸引其他富商前來買房子居住,周圍的地皮也發展成商會、會館、俱樂部聚集地,成為南來移民的落腳處,宗祠、廟宇、學堂等相繼成立,成為移民互助與聯繫的中心,平日唱歌跳舞搓麻將,逢年過節舞獅舞龍、戲台表演,熱鬧非常,厄士金山因此改名安祥山,反映了住山上有錢人的生活實況。
百多年後,史各士山和華利山已從地平線上消失,只有「安祥山」的名字保留下來,往日的規模也隱約可見,在幽靜的午後用悠閒的腳步,細細品味一景一物,當年的人文軼事翩然而至,有幾處是安祥山珍貴的歷史,也是安祥山的靈魂和魅力所在。
翠蘭崗與養正學校

養正學校舊址大門的四級石階,如今是歷史遺蹟。
毗鄰安祥山的史各士山,是現在的客納街,早期也是被同樣來自馬六甲的富商陳桂蘭買下,將山上的豪宅作為翠蘭俱樂部。傳說這裡過去是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有個名字叫「翠蘭」的姑娘因抄捷徑而被歹徒盯上,她為了保貞潔而頑抗,慘遭殺害,當地人便在山丘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翠蘭亭。
1906年陳桂蘭將產業出售,賣給來自檳城的富商邱漢陽。隔年英殖民地政府展開直落亞逸填海計劃,華利山與安祥山腳下的一處廣東華人墓地,被剷平用來填造老巴剎一帶的陸地。邱漢陽同時興建新豪宅,取名「翠蘭崗」。翠蘭崗在當時是市區最高與最豪華的建築,站在崗上的八角形高塔可將市區景象一覽無遺,它的拱門建築又被當地人稱為「大門內」。
1917年邱漢陽車禍去世,後人將翠蘭崗脫售給在柏路的養正學校,養正學校從1918年遷入,直到1988年搬到實龍崗後,原址改建「翠玉園」公寓,只保留了大門的四級石階,成為歷史遺蹟。飲譽世界樂壇的中國音樂家、《黃河大合唱》作曲人冼星海,幼年隨母來南洋,便是在養正接受啟蒙教育和發掘音樂天賦,直到13歲被挑選為高材生回廣州接受專業音樂教育,進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
吾廬壁畫上的先驅人物

客納街盡頭的吾廬外牆是王景生的壁畫。
和養正學校原址相對的是「吾廬」。這是清政府成立的新加坡華人團體,原稱「古寄樂」,後來才改名吾廬俱樂部,意取東晉陶淵明的「吾愛吾廬」。
吾廬的業主也是邱漢陽,他的後人以9800元把吾廬賣給會員謝榮西等人。當時華僑富商如陳六使、李光前、林文慶、陳延謙、鄭古悅、薛中華、高德根等先驅人物,經常在吾廬聚會聯絡感情,出錢辦校建會館,也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南洋同盟會,捐錢籌款支援中國;日軍入侵時,吾廬成為皇軍向本地華人索取奉納金的辦事處。
戰後百業待興,吾廬致力於商界聯誼與文化教育,也不忘推動體育活動。上世紀50年代初期,理事吳再興親自籌備多場籃球比賽,連續出征外地,使本地球隊曾經雄踞亞洲籃壇,許多國際球隊都慕名來新切磋球藝,吳再興因此獲得「新加坡籃球先生」的綽號,並相繼擔任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籃球總會主席。如今吾廬的鐵窗花以優美的打籃球圖案為這段歷史留下見證。
在90年代,吾廬曾因為管理不當而淪為「非法住客」聚居處,甚至變成堆積雜物的倉庫,2009年還被曝出俱樂部收藏的徐悲鴻名畫《立馬圖》,被賤價出售而下落不明。2016年吾廬整頓翻新後,保留百年建築原有的風貌,內部更是裝修得書香氣十足,還獲得當年市區重建局頒發的舊建築修復工程獎。
若是漫步到客納街的盡頭,不妨回頭看看這棟古色古香的綠色建築,更要抬頭看看右側外牆上的巨幅壁畫,繪有林文慶、李光前等先驅人物,再現百年吾廬風采。壁畫作者是吾廬會員,也是蜚聲國際的時裝設計師王景生,他曾為王室名流包括黛安娜王妃設計服飾。
華社名流聚會場所
吾廬的隔壁是一座建於1891年的維多利亞式建築「中華威基利俱樂部」(Chinese Weekly Entertainment Club)。它是1889年李俊源創辦的海峽華商聯誼團體,會員有胡文虎、李光前、余東旋、林文慶、宋旺相等英語主流會員,為當時土生華人富豪、殷商、政要聚會活動的場所。1894年威基利獲准為豁免註冊社團,胡文虎當選主席。初期只限男性會員,入會費每人1500元,後減為500元,年捐60元;1960年後逐漸吸收講華語商人入會,並確定現有華文名稱;80年代初會員約150人,80年代中期,俱樂部會務一度暫停幾年。步入90年代,俱樂部注入新血和新思維,再次成為華社名流聚會的場所。
日本占領時期,俱樂部一度被占作為日軍憲兵部,經常在這裡審訊和關押一些華人領袖。林文慶更是在此被要挾,成立「華僑協會」為日軍募款。戰後初期,林文慶、李光前、邵逸夫及邵仁枚兄弟、連瀛洲、黃桂楠等名響一時的著名企業家經常出入俱樂部,馬華公會首任會長陳禎祿也常在俱樂部宴請馬華政要,馬來亞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也曾在此用餐,討論國家大事。
安祥山歷史悠久三家會館

安祥路可說是「會館一條街」。
除了歷史超過120年的威基利及怡和軒等老社團,安祥山還有雜貨行、糖商等行業組織,以及不下三四十家會館,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廣惠肇李氏書室、中山海洲會館和清遠會館。
今年剛好150歲高齡的李氏書室,古老而典雅,瀏覽牆上的老照片,發現名為「福鴻」的慈祥先生,他正是50至80年代家喻戶曉的講古人李大傻先生,他生前是李氏宗親組織的音樂主任。中山海洲會館成立於1934年,早期會員多是媽姐,她們供奉媽祖,每逢天后誕辰都會舉辦祭祀活動。1925年革命偉人孫中山逝世,他的故鄉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中山海洲會館也在大廳掛著巨幅孫中山畫像紀念。清遠會館創立於1924年,為廣東地緣性組織,旨在聯絡廣州清遠鄉誼與造福鄉民。
安祥山區內遍布建於1903年至1941年間的戰前老店屋,可說是充滿厚重歷史感的「會館街」,走過騎樓,總被門邊左右兩片美麗古老的瓷磚吸引,有些還保留舊時的木閘門。走進任何一家會館,牆上都掛滿歷代理事及會館重要活動的照片,仔細瀏覽動輒都是百年的島國舊事,讓人感受歷史的餘溫。

店屋門面的花磚,風華依舊。
徒步游老街

地形狹窄的安祥山公園沒有大片綠地,卻有幽靜的小徑。
如今安祥山最高處是一座小小的公園,受狹長地形所限,它不像其他公園有大片綠地和老樹,只能用一小段梯階和一段螺旋梯讓人上山和下山,連接兩段樓梯的迴廊極其幽靜,間中有木條靠椅,是附近上班族休息的好去處。
山腳下往廈門街(Amoy Street)方向,有一口與安祥山名字一樣古老的水井。19世紀初期,靠海的直落亞逸山丘一帶為了得到可飲用的淡水,總共挖掘了約4000口井,有些水井由於靠近排水溝以致井水受到污染,大多被填封,僅留下安祥山腳下幾處水井,然後請印度勞工汲水用牛車運載到今天的水車路(Kreta Ayer Road)一帶售賣,馬來文Kreta Ayer即「水車」之意,這也是「牛車水」名字的由來。 來到安祥山,不妨給自己規劃一條徒步路線,把附近的廈門街、直落亞逸街、恭錫街,以及牛車水範圍的寶塔街和史密斯街等走一遍,領略新舊建築的美,穿梭福建人的天福宮,潮州人的粵海清廟,印度廟、回教堂,以及無數隱藏在巷弄里的壁畫、鐵線畫和雕塑,解讀早期「山上」與「山下」華人的生活面貌,從而了解我們的移民歷史。

尋找巷弄里的壁畫、鐵線畫和雕塑,也是漫步安祥山的樂趣之一。
文/攝影:許月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