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AI」入選阿里達摩院2022十大科技趨勢
12月28日,達摩院發布了《2022十大科技趨勢》,包括AI for Science、矽光晶片、柔性機器人、隱私計算、星地計算、雲網端融合等,涵蓋人工智慧、晶片、計算、通信等多個領域,既有對當下已萌生產業化價值的技術判斷,也有對未知或尚待驗證的預判。

其中第四個趨勢「綠色能源AI」主要講的人工智慧助力大規模綠色能源消納,實現多能互補的電力體系。
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近年來快速發展,帶來了併網難、消納率低等問題,甚至出現了「棄風」、「棄光」等現象。核心原因在於綠色能源存在波動性、隨機性、反調峰等特徵,大規模併網可能影響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將有效提升電網等能源系統消納多樣化電源和協調多能源的能力,成為提升能源利用率和穩定性的技術支撐,推動碳中和進程。

預計未來三年,人工智慧技術將幫助電力系統實現大規模綠色能源消納,實現電力系統的安全、高效、穩定運行。
羅振宇跨年演講實現「碳中和」
12月31日,羅振宇2022「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成都開講。約4個小時的演講中,用了近9分鐘的時間探討碳中和相關的內容。並介紹到通過購買國家核證自願碳減排量(CCER),實現了第七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碳中和。

在羅振宇去年2021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了「2060「碳中和」跟你有多大關係?」的提問。一年以來,國家關於碳中和的工作穩序展開,而對於碳中和目標的認識程度國內還遠未達到足夠的高度。在此次羅振宇的演講中,依然主要介紹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3060的目標,並且試圖解釋碳中和目標的本質。



關鍵詞一:新加坡&氨燃料
新加坡港坐落在國際大洋航線的樞紐,是東南亞的航運中心,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起著溝通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的作用。因其絕佳的地理位置,加之其深耕石油煉化產業的發展,新加坡港自然成為世界船舶燃油加註第一大港。
在本輪的航運綠色轉型浪潮中,船舶替代燃料成為各港口、船公司關注的焦點,選擇正確的替代燃料發展路徑,提前做好準備和布局成為各環節參與者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為維持世界第一大船舶燃料加註港的地位,新加坡港在替代燃料的選擇上極為謹慎但又出手迅速。雖然在替代燃料的大討論中新加坡港少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戰略,但是縱觀近幾年的種種動作,不難看出新加坡港雖然早將LNG作為替代燃料的重要布局方向,但是通過與其他不同公司、集團的合作,早已對於其他替代燃料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試探。

其LNG加註布局的重要代表即為FueLNG,該公司為吉寶海工海事與殼牌東方石油的合資企業,致力於推動新加坡LNG加註產業,自2017年起便深度參與了新加坡海事和港務局 (MPA)的LNG加註試點計劃(LBPP),並在當年9月完成了首次車對船的LNG加註作業。在2021年末的年終總結中,FueLNG講到該公司在2021年年完成了460多次LNG加註作業,包括船對船,車對船,車隊工業用戶等。其中自2021年 3月以來,進行了超20次的船對船LNG加註作業。並因其傑出的貢獻榮獲2021年世界液化天然氣獎。

除了其LNG加註產業的布局,新加坡關於氨燃料的研究也在穩序開展。近日,我們看到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和吉寶海工海事(Keppel O&M)的全資子公司 Keppel FELS 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以探討各種氨燃料應用在新加坡的可行性和實施。
通過這份諒解備忘錄,住友商事和吉寶海工海事將致力於在新加坡實施氨加註,目標是在20年代中期(2025年前後)開始商業運營。住友商事和吉寶海工海事承諾將協同有關部門加快氨氣加註船的開發,加快新加坡加註氨氣加註的實施,為實現零碳航運做出貢獻。
氨是一種氫和氮的化合物,燃燒時不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火力發電和大型遠洋船舶的下一代燃料。氨也有望作為氫的能量載體發揮作用,因為它比氫更容易液化和運輸。
關於新加坡氨燃料的研究存在多方面的線索
早在2020年6月份,伊藤忠商事 (Itochu Corporation)便宣布與石油和化學品儲罐及碼頭運營商Vopak達成一項協議,在Vopak的Banyan碼頭「共同研究開發基礎設施的可行性」,從而「在新加坡建立氨的船用燃料供應鏈」。
到2021年5月份,伊藤忠商事牽頭對於該合作進行了升級,邀請了Pavilion Energy、MOL和TOTALMARINE FUELS進行了聯合開發。該諒解備忘錄的目的不限於擴大和加速氨燃料供應鏈的聯合開發,包括在新加坡的陸上和(/或)海上基礎設施以及氨燃料加註船。這也是伊藤忠商事與其他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以氨為燃料的船舶的綜合項目的關鍵要素。
其合作框架如下:

伊藤忠商事牽頭的這個升級版合作,很大程度上與兩個月前(2021年3月)由吉寶和住友商事發起的另一個合作框架相對應。在這個合作備忘錄中,加入了馬士基集團(APMoller - Maersk A/S)、Fleet船管(FleetManagement Limited)、馬士基Mc-Kinney Moller零碳航運中心和雅苒國際(Yara International ASA),其目的同樣是研究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全面的、有競爭力的氨燃料船舶加註供應鏈體系。
其合作框架如下:


而在更早的2021年2月份,隨著新加坡海事和港口管理局(MPA)的加入而揭露名稱的Castor倡議,讓人們看到了新加坡成為海事氨燃料中心的可能。該合作計劃最初由MISC Berhad (MISC)、英國勞氏船級社 (LR)、三星重工 (SHI) 和 MAN Energy Solutions (MAN)在2020年1月發起,MPA和雅苒國際(Yara International)的加入讓該合作正式命名為Castor倡議。
2021年的12月1日,第七個合作夥伴—新加坡的Jurong港(Jurong Port Pte Ltd. 是 MPA 聘請的兩個港口碼頭運營商之一)宣布加入該合作計劃,Jurong港的CEO Ooi Boon Hoe表示,Jurong港渴望通過提供合適的配套燃料加註基礎設施來促進採用包括氨在內的未來船用燃料。
目前,Castor倡議計劃到2024年將一艘以氨為燃料的油輪下水。
此外,2021年1月25日,美國船級社 (ABS)發布的新聞稿報告稱,已成立一個小組來研究「新加坡氨的潛力,探索船用燃料的供應、加註和安全挑戰」。這項工作將由 AB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NTU) 和氨安全與培訓學院 (ASTI) 領導。值得注意的是ABS、NTU 和 ASTI 當時都曾參加了2020 年澳大利亞氨能源協會的Ammonia = Hydrogen 2.0 會議。據報道,ABS 和ASTI 表示「希望合作為氨動力船舶上的海員開發安全培訓課程」。
而關於新加坡船用氨燃料來源的問題,同樣有合作組織正在進行合作研究。2021年11月份,吉寶基礎設施(Keppel Infrastructure)、Incitec Pivot和淡馬錫宣布簽署的一份合作備忘錄 (MOU),便是調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和新南威爾斯州生產綠色氨的可行性,氨燃料從澳大利亞進行出口,以滿足全球(包括新加坡)對零碳能源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重要資訊概覽
設計研發與認證
1、12月27日,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宣布該公司即將全面啟動一個環保型船舶新項目,與大島造船公司一起設計和開發一艘氨燃料動力干散貨船,并力爭於2025 年交付第一艘船。
根據聲明,該型80000~81000載重噸氨燃料動力散貨船總長229米,型寬32.26米,型深19.98米,航速約14.3節。

新船訂單與交付
1、近日,IndustrialService Solutions (ISS)宣布將為Zeeboat, LLC (Zeeboat)提供總承保合同、項目管理和船舶支持的服務,以建造四艘全電動拖輪並於2025年交付出租。這些將是北美建造的第一批電動拖輪。

2、12月28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為交銀金融租賃和太平洋氣體船(Pacific Gas)建造的全球最大艙容、世界首艘採用B型艙的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運輸船「PACIFICINEOS BELSTAFF」號正式命名交付。

脫碳技術
1、近日,市場研究公司FortuneBusiness Insights預計,碳捕獲和封存 (CCS) 市場將從 2021 年的 20.1 億美元增長到2028 年的 70 億美元,這得益於對開發新替代品的投資增加,以遏制碳足跡並實現能源轉型目標和凈零目標.
2、12月24日,日本船東商船三井(MOL)宣布獲得「最暢銷的節能船舶附件品牌」的金氏世界紀錄。該產品為PBCF,到2021年,累計銷量突破38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