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8日凌晨12時45分(東京時間凌晨2時15分),在空軍的掩護下,日本皇軍跳下日本戰艦,登陸馬來半島吉蘭丹州的哥打峇魯,接著南下侵占整個馬來半島。
與此同時,1941年12月8日,日軍戰機開始轟炸新加坡。從這一天起直到第二年(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前夕,新加坡各處,尤其是市區(即大坡和小坡),成為被轟炸的目標。
七萬人檢證被殺
在這段淒風苦雨,大難臨頭的日子裡,林江石和胡鐵軍領導的大約3000星華義勇軍極力抗日,曾多次阻止日軍南下,可惜武器落後,寡不敵眾,傷亡慘重而守不住。1942年2月13日,義勇軍司令官達理上校宣布,解散星華義勇軍。這支成立僅13天的義勇軍,在保衛新加坡的戰役上完成了光輝的任務。另一支大約1400人的馬來軍團也保衛不了新加坡。2月15日新加坡淪陷。
下午6時,白思華中將(A.E.Percival)帶領英方代表團到武吉知馬的福特車廠,向日本山下奉文將軍投降。
在新加坡淪陷之前,總商會許多參與抗日工作的董事和會員被迫離開避難。有些人撤離新加坡,如陳嘉庚和一批文化界人士撤離到印度尼西亞,梁宙和林文田等僑領則撤離到中國。
山下奉文在接受英軍投降後,隨即命令東南西北四區的師團、警衛和憲兵隊等指揮官,集中全體華人尤其是男性,到指定的地方接受檢證。凡屬「不良分子、抗日分子及公務員等,須於檢證後予以殺滅。」
山下奉文限時檢證必須在2月23日完成,不過期限到後因肅清「不良分子」的效果不夠理想,延長至3月3日才告一段落。
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到底殺害了多少人?日本投降後,1947年3月開庭審訊檢證案戰犯時,日軍只承認被檢證者五六千人。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在《太平洋戰爭》一書中,引用1942年版《朝日東亞年報》的資料,指出當年新加坡共有七萬人被檢證。1945年9月11日《星洲日報·總彙報》的社論也說:「據《彼南日報》發表:新加坡檢舉不良分子七萬人。」
二戰之前,新加坡人口不超過80萬人,華人不超過60萬,而被檢證殺害者竟然達七萬之眾。
死亡威脅下成立華僑協會
日軍開入新加坡後,立即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並將有影響力的華社領袖及其家人拘禁在集中地點進行檢證。在檢證的過程中,日本憲兵認出了林文慶博士,要他出面領導華僑協助日本發展昭南島。
起初林文慶不肯接受交給他的任務,憲兵遷怒他的夫人,命令她在烈日下跪著。林夫人跪了四個小時,林文慶經日本官員篠崎勸說後,無奈接受任務。於是林文慶和家人獲釋回家,但是有一名日本憲兵特務常駐他家監視。
林文慶的任務是尋找一批華僑領袖組織一個委員會。經過幾天奔波走訪之後,他終於找到兩名醫生、一名律師,兩個歐洲人商行的買辦和幾名商人。
到了1942年3月2日,林文慶被召到吾廬俱樂部,那時他才發現已有幾十名不同幫群的領袖聚集在那裡。昭南島政府命令他們成立昭南島華僑協會。
原來在威脅林文慶的同時,昭南島軍政部長渡邊命令他的部員高瀨,拘捕40名幫群的僑領,命令他們成立昭南島華僑協會。華僑協會成立後,這些幫群代表每天必須到華僑協會分會,與軍政府接觸及合作。
日方的官員說,華僑協會成立的宗旨是秉承日本帝國政令,領導全體華僑服從一切施政。3月7日第四次代表會議推選各幫代表21人組織理事會,林文慶為正會長,黃兆珪為副會長,呂天保為理事長,陳育崧和曾郭棠為秘書。
華僑協會成立時,以乞納街的吾廬俱樂部為會所,後來搬遷到47號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籌集5000萬元奉納金
日軍占領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後,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各州都成立華僑協會。這些華僑協會都成了日軍政府的提款機,以及解決人民生活問題的組織。
首先,日軍向商人索取戰爭賠償5000萬叻幣「奉納金」。當時一個員工的月薪只有幾塊錢,只要用一分錢,甚至半分錢就可以買到東西。叻幣5000萬元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為了讓413名二戰義士的姓名永遠流芳百世,義勇軍戰爭紀念委員會推出一本紀念冊。圖為裝置星華義勇軍陣亡英勇將士名冊的台座。
1942年3月22日,在死亡陰影籠罩下,華僑協會只好組織一個「奉納金籌委會」,由呂天保擔任籌委會主任,展開籌款工作。他們召集新加坡、霹靂、馬六甲、森美蘭、彭亨、丁加奴、雪蘭莪、檳榔嶼、柔佛、吉打玻璃市以及吉蘭丹的華僑領袖,在新加坡開會討論。
新馬各州華僑領袖協商的結果是,新加坡和雪蘭莪華僑的經濟實力較好,各承擔1000萬元。霹靂州承擔850萬元,檳榔嶼700萬元,馬六甲550萬元,柔佛500萬元,森美蘭200萬元,彭亨50萬元,吉蘭丹30萬元,丁加奴20萬元。
各州分攤的款項由各州的華僑協會去籌措。各州也以州內各幫群的實力來分擔金額,例如新加坡以福建幫群的財力最雄厚,承擔最多,海南幫財力最弱,承擔較少。
到了6月下旬,新馬各州的華僑協會總共只籌得2800萬元,只好向橫濱正金銀行(The Yokohama Special Bank)借貸,籌足5000萬元。
1942年6月25日在維多利亞紀念堂舉行獻金典禮。由華僑協會會長林文慶、黃鐵珊和連裕祥三人為代表,持5000萬元奉納金支票獻給山下奉文,林文慶還代表宣讀歌頌日本的獻詞。
除了奉納金,華僑協會還必須執行昭南島政府指派的工作,協助日軍順利推行它的統治政策,例如占領初期協助日軍恢復社會秩序,協助召募勞工,登記失業者,設立避難所,協助招募勤勞奉仕隊和警察等。在日用品缺乏時協助生產替代品,協助推動糧食增產運動,協助大規模農村移植工作。
1944年初,為了解決糧食困境,華僑協會協助昭南島政府鼓勵及安排華人到柔佛州的興樓(Endau),建立所謂的「新昭南模範村」。為吸引居民到興樓,日軍承諾模範村將完全由村民自治,沒有日軍駐守。到那裡去的人必須開墾荒地,生活相當清苦。
在政治方面,華僑協會充當日本的宣傳工具,支持汪精衛領導的「南京政府」,反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在「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呼籲中國政府放棄抗日等等。
華僑協會也協助宣傳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思想,有許多特定的紀念日,如4月29日慶祝日本天皇生日的「天長節」;12月8日慶祝大東亞聖戰紀念日(日軍占領吉蘭丹哥打峇魯);2月15日慶祝日本占領新加坡紀念日等。華僑協會都要參與籌備工作及出席盛典,並在《昭南日報》刊登賀詞,號召居民效忠日本天皇,幫助日本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理想。
新加坡人挨過了三年多的昭南島苦難日子後,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總商會在9月1日在副會長陳六使領導下恢復會務。10月份,會長連瀛洲返回新加坡,帶領總商會繼續為戰後的新加坡作出貢獻。
總商會巧妙地保存原來的招牌
1929年至1952年,在總商會任職的老秘書鄧秉仁(已故)告訴筆者有關總商會的往事時說,新加坡淪陷前夕,總商會的董事們因擔心被日軍對付,很多都四處逃亡。淪陷之後,那些來不及逃亡或匿藏的,如林文慶等人就被迫組織華僑協會。

▲多年前,芽籠西民眾俱樂部舉辦的「昭南文物及圖片展覽會」,展示了當年大屠殺的小坡檢證區。
華僑協會從吾廬搬到總商會的會址後,他們並沒有拆下「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牌匾,而是原牌匾上套上「昭南島華僑協會」的新牌匾。1945年新加坡光復後,把外層牌匾拆下,恢復「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原來面貌。
舊福特車廠二戰時生產什麼?
舊福特汽車廠建於1941年10月,是福特首間在東南亞開設的汽車裝配廠。二戰期間,由於武吉知馬地區有幾家工廠,尤其舊福特車廠當時曾暫用來組裝戰鬥機,因此使武吉知馬一帶成為日軍的攻擊
目標。
1942年2月15日,英軍投降,英國駐馬來亞陸軍總司令白思華就是在舊福特車廠,簽署降書。隨後,這裡就成了日軍總部。據了解,當時著名的日產汽車公司(Nissan)就使用該車廠生產戰爭配備,如軍車等等,每天都有不少日軍及日本高官出入。傳說,一些日軍當年因為不堪戰敗投降,在車廠切腹自盡。

▲舊福特車廠現為二戰展覽館。
1947年,福特汽車廠在戰後恢復運營,至1980年6月關閉。2006年2月15日,舊福特車廠被列入新加坡國家古蹟,並改為紀念館,通過展示展品及錄音,重現在日本占領時期人民生活的點滴。同時展示英軍簽下投降書的會議室,重現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