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大馬年輕一代的創業家認為,因資金有限,在國內容易獲得的投資通常流向不再是初創期的成熟企業,因此新加坡仍是我國企業和風險投資者尋找獨角獸企業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過去10年中,新加坡已孕育18家獨角獸企業,成熟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價值高達1280億美元(約6005億令吉)。
專注研究初創企業系統的Startup Genome發布的2023年報顯示,大馬在全球只排名第8位;而且我國至今只誕生一家獨角獸公司,即2021年的在線汽車交易平台Carsome(估值達13億美元,約61億令吉)。

但東南亞的競爭日趨激烈,擁有更多人力資本和資源的國家都在爭相培育自家的獨角獸企業,因這些企業可能會吸引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並刺激衍生產業的發展。
在早期融資活動活躍的新興生態系統中,吉隆坡位列第20位。
相比印尼過去10年誕生了7家獨角獸企業,我國的進展明顯落後,而且還得面臨菲律賓的後來居上。
我國政府曾向初創企業承諾,從免除團隊的簽證費到稅收減免,以及為其行業量身定製各種優惠。管理資產超過1億美元(約4億6900萬令吉)的風險資本家可快速獲得許可審批,高層領導可免簽證,並可獲得大馬機構投資者的資助。
不過,受訪創業家指出,由於與政府掛鉤的種子基金的議程與初創企業的需求不匹配,使他們難以在大馬營運。
旅遊元宇宙D-World創辦人邱喬伊斯(譯音)說,大馬在Web3開發和加密貨幣應用方面確實落後。
「我們接觸的人都在45歲以上,他們無法理解元宇宙能提供什麼。」
「大馬的風險投資機構不願意承擔風險,這裡的創新基金更多是用於擴張,所以創業界的朋友都建議我去新加坡。」
青年信息網站Youthopia創辦人林娜塔莉(譯音)也有同感,在大馬,難以獲得資金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大馬政府沒有讓我們感覺到獲得支持」。
大馬政府在4月時指出,近期有10家新的風投公司進入我國市場,可能為在本地註冊或位於其他地方的初創企業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風投公司Openspace聯合創辦人吳永賢指出,大馬在利用初創企業刺激經濟增長方面的熱情,是吸引該公司進軍大馬的主要原因。
他坦言,由於「沒有人關注大馬」,大馬初創企業一直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
他披露,許多曾在跨國企業工作的大馬人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會建立獨立的科技公司。
「大馬政府正在關注這個問題,他們正在學習,我認為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收藏品管理初創公司OwnPiece大馬代表莊約翰(譯音)指出,大馬政府政策增加了作為東南亞中心的吸引力,如果政府堅持這個路線,諸如Grab的大企業最終也會回流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