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最新報道,新加坡講華語運動今年邁入第40個年頭, 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認為,目前,新加坡人使用方言的情況減少許多,但是,因雙語教育政策,年輕人普遍使用英語,而新加坡本地年長的華人則較常使用華語溝通。
如何鼓勵孩子學華語?
為了培養孩子學習華語的興趣,沈穎意識到孩子在功課上遇到問題而請教家長時,家長不應表露出焦慮或不耐煩的情緒。
職總優兒學府母語課程策劃總監林美蓮博士建議,小孩子學華語應從愛吃的食物開始,而且應該激發孩子多說華語的興趣,避免處處糾正孩子的錯誤。
有時在家裡講英語的家庭背景小朋友,他會說,老師,太陽天我去了動物園。他是直譯的。因為Sunday,所以變成是太陽天。所以身為老師,你就很自然說,星期天你去了動物園。——林美蓮博士
興趣是學習之母
新加坡的陳志銳博士表示,興趣是學習之母,從小發掘孩子的興趣,從中培養他們說華語的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他們的華語就會進步。
提供多語環境
新加坡的陳志銳博士還表示,孩子從小應在多語的環境里長大。
最好的學習是在自然的語境裡面習得,也就是講說你在生活的周遭,你都看得到不同的語言的告示牌子等等,那是非常重要。——陳志銳博士
沈穎表示,各政府部門與公眾溝通或舉辦活動時,在語言使用上會多加註意。她舉例,公積金局網站增添了母語內容,也提供網上問卷,讓使用者針對網站中所使用的母語內容評分。在福康寧中心舉辦的開埠200周年展覽也配有母語的旁述。

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副教授邱慧娟不擔心孩子不學講華語,反而擔心他們不想講華語。她認為,語言跟文化緊密相連,所以在學習華語時,須同時了解文化歷史。
由於新加坡常與中國交流,因此沈穎認為,新加坡的年輕人多了運用華語和提升華文華語水平的機會,所以她相信不少年輕家長會支持母語教育。
新加坡兒童圖書插畫師、南洋美術學院講師葉聖傑先生就給大家分享了三個簡單的培養雙語的日常活動,身為父母、教師的你或許可以在培養孩子時嘗試一下:

1
說出來,畫出來
盡你所能給孩子介紹漢字名詞,這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完成,甚至在家也可以。
例如,用餐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僅能夠來教你的孩子認識廚具和餐具的名字,甚至是桌子上不同種類的食物,都可以一一慢慢教導。
飯後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來,參加一個藝術果醬會議,一起用安全兒童畫筆來塗鴉剛剛吃過的餐具和食物的圖片,以此加強孩子的認知記憶力和動手能力。
對於有藝術傾向而年紀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試著根據你教給孩子的新詞彙,讓他們主動發揮創意,將所描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想法繪畫成卡通畫。
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這鼓勵了他們在創作故事時勤于思考和大膽表達自己。
不要將關注點只放在你的孩子畫得成品有多好有多百分百地像,而要關注他們在畫中表現出的想法,以及他們使用的語言。


2
混淆顏色
在顏料套裝中選擇出幾種原色,讓你的孩子把它們混合在一起。讓您的孩子自由選擇和混合不同的顏色,並讓他們以中文命名所得到的第二顏色。

3
有趣的形狀
用剪刀剪東西,擠壓膠瓶,在紙上塗抹膠水,這些都是有助於訓練培養精細運動技能的活動。
孩子們喜歡這些任務,他們可以提高協調性和靈活性,所以為什麼不抓住機會,把它變成一個可發展開拓孩子藝術細胞的時刻呢?
讓您的孩子剪出各種形狀,如圓形、正方形和橢圓形,並用中文給這些形狀命名。你也可以測試他們,或者讓他們把相似的東西搭配在一起。
這些活動可以在舒適的家中完成,不需要一整天的外出。重要的是在活動期間進行交互時不斷使用語言。
當然,這不僅僅是只有學習的時間!更是利用這個機會和你的孩子建立聯繫,了解他們最喜歡的顏色、興趣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