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收到小粉的投稿,又或者說是傾訴,總之她問老獅 :這個住在新加坡的屋子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它?「家」?似乎它並不是,因為我的理解「家」應該是精心打理和呵護以及屬於自己,又或者有父母每日督促上 學/班,晚上有點做好飯等著回來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只花了幾百塊錢租下來的一個房間,用來將就和臨時過渡的「住處」。

這裡已經是我不知道搬了多好次而找到相對滿意的房子,而它也是我現在臨時的家,在這個所謂的住處,我暫時比較滿意,只是那個像極了鐵籠子的通風口,被稱之為 窗戶,那兩片「麻布」被稱之為窗簾。
當老獅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腦海瞬間閃現當年來新加坡留學的畫面,孤苦伶仃的拉著行李箱走出樟宜機場的那個剎那,舉目無親的擔心沒有自己的朋友,躺在昂貴的學生宿舍里諮詢著身邊舍友該往哪裡搬 「家」
十多年過去後到現在依然找不到曾經學校安排的學生宿舍,想想後來一次次的搬家讓我對生活標準一層層減退,什麼獨立房間學習桌,已經降落到不被二道販子欺騙就已經謝天謝地。
拼湊的合租小夥伴們,你們現在還好嗎?雖然當年你們一個個提前離開,有回國的、也有提前轉學的,雖然你們早早的離開了這個所謂的「家」而我承擔著整套房子的費用,但現在想想曾經短暫的時光,還是那麼懷念。

我竟然在這麼破的樓里紮根那麼多年,不過也在這棟樓里認識了很多好友,那時候的蝸居生活,有苦有樂陪我走過了十年
— 小喬
現在雖然已經有了穩定工作,有了女朋友但對這個「家」總是有種「莫名的感覺」,有人說租賃是給別人還貸,有些人說花錢買房就是還貸和出房租x2,而在我童年記憶里,無論這個房子是不是我們買的,只要有父母的地方,那都是我曾經的家。

「
當我們在外奮鬥的時候,那些曾經的老房子
也是我們一直懷念的家
」
也許很多朋友不認同老獅的觀點,但老獅就是那種懷舊和傳統的男人,記得老闆帶著女兒和我開車出門的時候,他問自己的女兒:寶貝我們住這邊好不好,我們買這個房子行不行,你喜歡這裡嗎?
而他幾歲的女兒卻很現實的說了一句:當然好啦,這麼棒的房子,但是爸爸...你有錢嗎?


爸爸,我想住這樣的房子
當時老闆的眼裡有種(我想把全世界都給你,而自己卻沒能力的無奈),但是老獅看的出,他的女兒只是開玩笑的學著大人的態度,而在他們身上我卻看出了幸福,其實「家」就是有家人陪伴,無論我們住在哪裡,只要有他們在身邊,一切都是無所謂的。
當然這只是在外人眼裡,而在他們自己的眼裡,我相信「家」就是:房產證,只有它在那些世俗眼裡才是真正自己的家,而它才是家的身份和尊貴的象徵。只是它在新加坡卻讓我們這些海漂族夢寐以求,奮鬥的目標,嚮往的方向。

而在老獅的眼裡,「家」就是快樂的意思,也許這樣的人已經不復存在,那些顛沛流離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我也將面對,家就是房產證!!!
新加坡和北上廣沒什麼差距,即使房價上有爭議,但工資上同樣有數字的差距,那些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的,不妨來新加坡試試,這座火焰獅城,多少年輕女孩為了賺快錢而淪陷,多少新一代媽咪為了自己孩子,而付出青春蝸居在這邊當「陪讀媽媽」,又有多少為了高薪而放棄國企,卻要犧牲整個家庭只為那可悲的$數字,又有多少達官顯貴的富家子弟在這邊浪費著青春年華。

文字能帶給的只是百分之10的渲染力,而親身體驗過後卻再沒有後路可退,如果真的要出國首先我們要放棄「大家」組建新的家庭,而這個「家」你真的適應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