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歡慶義工年」,每次在新聞上看到義工們的好人好事,紅螞蟻都倍感窩心。
說到行善,新加坡人絕對不落人後。
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今年6月發布的《全國捐贈調查報告》顯示:
2023年有30%的新加坡人口參與志願服務,高於2021年的22%。
一些規模較小的慈善機構因資源和經費短缺,只能招募更多義工幫忙。
一人不來 整組人都缺席
位於小印度的慈善廚房Krsna’s Free Meals就是其中一家。
他們每天風雨不改,為客工和低收入年長者準備2500份免費的印度素食早午餐。
今年6月19日,他們的日常運作卻差點「陷入癱瘓」。
慈善廚房創辦人戈文達沙美(Latha Govindasamy)當天在社媒TikTok上直言:
「很多義工報名了卻沒來,也不提前通知一聲,這種現象令我們很困擾。」
「更糟糕的是,當一群朋友一起報名,若其中一人不來,整組人也都不來。」
@krsnasfreemeal We cannot serve meals without our wonderful volunteers but we are noticing a disturbing trend - many people sign up and then don』t come without canceling in advance. The problem is worse when friends sign up together. If one friend has to cancel, the whole group often doesnt come without telling us. So guys -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will not be coming! 2500 meal recipients - and we - depend on you! #volunteer #soupkitchen #fyp #krsnasfreemeals #vegetarian #migrantworkers #community #singapore #showup ♬ original sound - Krsna’s Free Meals
戈文達沙美接受AsiaOne訪問時透露,慈善廚房每天需要約20名工作人員,其中至少15名是義工。
若有義工遲到或完全沒出現,其他人員就必須加快速度,或臨時動員親友幫忙,才不會延誤送餐時間。
有網民建議她直接公開那些「放鴿子」的義工身份,並將他們列入「黑名單」,但她不願這麼做。
「我堅信當義工必須發自內心,任何形式的壓力都有違志願服務的初衷。」
義工也得接受面試和培訓
接受《今日報》訪問的數家慈善機構也曾面臨相同的問題,但只能自嘆倒霉。
新加坡食物銀行(The Food Bank Singapore)平均每月會發生兩次義工臨時「曠工」的情況。
這家非營利組織主要回收餐館或他人不需要但仍可食用的食品,再轉送給有需要的人。
創辦人黃瑋婷從去年開始,提前一個月發布活動時間表,方便義工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時段,並要求義工在報名參加活動時捐贈100新元。
此舉果然奏效,義工缺席的情況如今已減至每兩個月一次。

用愛心來包裝。(海峽時報)
為年長者提供友伴服務的獅子樂齡之友協會(Lions Befrienders)則採取嚴格篩選義工的做法。
執行董事黃秀琳說,為了確保義工值得信賴,她會通過電話或面試來評估義工的背景和動機。
「這些義工會直接接觸到我們的年長者,因此我們必須謹慎篩選,確保他們是正直和誠實的人。」

有空多陪陪老人家。(聯合早報)
通過了篩選,當然還得接受培訓。
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要求新加入的義工承諾每一到兩周參加一場活動,為期至少四個月。
執行理事長桑卡爾(Aarthi Sankar)指出,新義工必須先完成三場非繁忙時段的活動,才有機會參加周末繁忙時段的活動,工作人員也會在活動的幾天前發出「溫馨提醒」。
「這將確保義工的工作量維持在可應付的範圍內,避免他們產生倦怠。」

陪狗練跑也是在做義工哦!(新加坡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臉書)
莫讓行善變成負擔
當然,如果在活動當天忽然感到身體不適,或家裡有「突髮狀況」,也是沒辦法的事。但只要事先知會一聲,相信多數人都能理解。
最要不得的,就是用「忙」作為推託的藉口。
(只有你很忙,難道主辦活動的慈善機構就不忙嗎?)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寶蓮指出,經營一家慈善機構,往往要面對巨大的壓力。
「他們有任務要完成,也有受益人在等著他們,但他們未必有足夠資源去招募義工。」
鄭寶蓮建議慈善機構邀請義工策劃自己的志願服務項目,善加利用義工的個人資源。她也鼓勵企業給予員工休假參加義工活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不過,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Alwyn Lim提醒,一些員工可能抱著功利心態,將義工活動視為替履歷「加分」和建立人脈的跳板,因此慈善機構也應認清人們當義工背後的推動因素。

你要在辦公室吹冷氣,還是跟同事一起當義工撿垃圾?(聯合早報)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7月7日)為首屆「志願者嘉年華」(Volunteer Festival)主持開幕時說,社會服務機構正在努力提升義工的能力,讓他們能夠持續參與志願服務。
目前,近八成的社服機構已制定義工管理流程;約七成有專職義工管理人員,協助了解義工的技能和興趣。
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7月6日)出席新加坡青年志願團隊10周年慶嘉年華時,也建議青年團主辦更多短期的「微型」義工活動,以鼓勵時間有限的年輕人踏出第一步。
目前,青年團的義工必須承諾每月投入八小時的志願服務,為期三個月。
到頭來,如果每名義工都抱著「少我一個也沒差」的心態,受影響的不只是慈善機構的運作,還有受益群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