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社記者/陳麗冰)7月10日,新加坡將迎來第13屆國會選舉。在這前後,各政黨及候選人為了為了博取選民的"芳心"而公開發表對國際形勢和新加坡外交政策的言論,備受人們的關注。當下的中美關係對新加坡外交有何影響?大選後的中新關係將如何走向?近日,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辦的線上學術沙龍活動上,新加坡隨筆南洋網創辦人及主編、《聯合早報》特約撰稿人李葉明分享了相關見解。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中美博弈對新加坡大選影響幾何
"夾在中美關係之間,新加坡其實很為難。因為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實際上也不希望中美兩個大國出現矛盾,有任何的貿易脫鉤,這對新加坡來說是有傷害的。尤其是新加坡跟中美兩國的關係都很密切,因此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友好相處,並且能夠同時維持好跟這兩個大國的關係。"李葉明說。
在國際舞台上,新加坡素來推崇大國平衡外交的策略,並不是選邊站。這一理念在新加坡處理與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關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也正因為如此,新加坡並不希望中美兩國關係緊張,因為其深諳"大象打架,腳下的草地必定遭殃"的道理。
"一旦兩個大國出現衝突,對於需要和大國同時維持好關係的小國而言,顯得十分困難。所以,包括新加坡的政要、學者等都曾紛紛表態,希望美國能夠改變其對華的態度,因為在新加坡看來,美國主導了脫歐、貿易戰等諸多對抗,對當前形勢負有責任。儘管新加坡沒有把話說明,但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之下,新加坡的外交確實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李葉明說。
不過,李葉明認為,新加坡在外交上的困難並不見得會對大選造成任何影響,相反的是,從執政黨的角度而言,外交的困難反而有利於選情加分,因為當外交事務越困難,民眾便更可能會青睞有外交經驗的政黨去處理外交事務。

《新加坡調解公約》簽署儀式(來源:新華社)
中新關係將如何走向
"新加坡和中國的雙邊關係之間的共識遠大於分歧,兩國之間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和強烈的合作意願。無論是在經貿還是政治等領域,中國都十分重視新加坡。而對於新加坡來說,其與中國也會經常達成一些共識。例如,雖然新加坡也希望美國能夠多參與區域事務,但是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去全球化、單邊主義,卻是新加坡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在中新兩國領導人會面的場合,新加坡政要也會表達一些支持中國立場的觀點,如對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堅持。"李葉明說。
2019年5月1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時,哈莉瑪就表示,新加坡支持開放的世界體系,支持多邊主義,支持自由貿易體系,願就此加強同中國的合作。此外,2019年8月,包括中國、美國、印度以及多個東協國家在新加坡簽署《新加坡調解公約》。該公約,不僅使新加坡成為所在地區及更廣闊世界的爭議解決中心,而且代表了該國對多邊主義的有力支持。
"新加坡指出,多邊主義不應該是基於國家實力強弱、大國主導的多邊主義,而是能給予國際法等明確規則、保護小國的多邊主義。新加坡反對單邊主義的共識是與中國一致的。同時,在東協合作中,新加坡希望中國參與東協合作,並在其作為輪值主席國時積極推動了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李葉明說。
至於中新關係未來的走向,李葉明認為,如果中美關係趨緩,美國對新加坡的外交表現包容時,新加坡也會更積極參與與中國的合作,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
"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和中國的友誼還不明顯,但是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少,而且對中國的正面印象更多、更願意和中國打交道。現在的新加坡國家領導人已經認可了中國在許多領域領先的成就,並積極向中國學習。目前,中國與新加坡是互學互鑒,而非像以前那樣是中國單方面學習新加坡。不過,新加坡若要和中國更進一步發展,勢必會調整對美關係,但是調整的幅度取決於中美關係的走向。"李葉明說,不過,目前新加坡對美政策或許會在新一屆領導人上台後有調整,仍存在變數,還難以下定論。
來源:東博社